本報訊據《經濟參考報》報道:目前,中國的四大國有銀行以及12家股份商業銀行都全力以赴地介入到信用卡業務,信用卡業務呈現“井噴式”的高速增長態勢。而如何平衡信用卡發行競爭和風險管理這天平的兩端是眾多商業銀行所面臨的難題。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04年年底,我國信用卡發行量突破1000萬張,人民幣透支余額接近300億元,年度增長率分別超過100%和500%。
一位銀行業人士對記者說:“中國的信用卡市場火拼的出發點就是信用卡是一項高利潤業務。在發達國家,信用卡業務是許多國際大銀行的主要業務和主要利潤來源。花旗銀行的信用卡業務收益就占其利潤總額的1/3,美國運通公司的運通卡業務利潤更占了其公司全部利潤的七成。”
另外,中國商業銀行迫不及待地大量發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入世的時候曾經承諾,五年以后向外資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也就是說在不遠的將來,在我國的信用卡戰場上,中國的商業銀行將要與外資銀行進行肉搏。
因此,中國的商業銀行紛紛加緊在信用卡市場上“圈地”。不過,外資銀行并沒有袖手旁觀,花旗銀行和浦發銀行的合作以及匯豐銀行與上海銀行都開始合作開發信用卡業務。
不過,最令人關心的是,作為一項以“高風險、高收益”為特點的創新金融業務,信用卡業務在目前我國個人征信體系缺失、監管法規政策尚不完善的現實環境下,是否存在系統性風險?
與傳統的銀行卡只有支付功能相比,而信用卡具有非計劃性個人消費信貸,風險控制與市場推廣都是不可或缺的。
不過,由于各家銀行大肆爭搶客戶,也給一些不懷好意的人留下可乘之機。信用卡風險有可能成為商業銀行未來的一大風險隱患。
2000年,剛擺脫亞洲金融危機陰影的韓國政府為了拉動內需,通過稅收優惠等各種政策鼓勵消費者使用信用卡。當年韓國的信用卡發行量達5788萬張,相當于以往3年的總和。在信用卡熱銷的背后,是信用卡公司巨額的手續費收入。他們千方百計擴大信用卡發放數量和范圍,顧不上對用戶的償還能力進行分析,連許多未成年人都成了“卡民”,因此,埋下了信用不良的禍根。這種局面維持到2003年年底,韓國消費者債務拖欠比率達到了創歷史紀錄的11.2%,拖欠債務超過90天的信用卡持卡人已經占到韓國勞動人口的16%。
在韓國爆發信用卡危機之后,新加坡、菲律賓、泰國等國家和我國臺灣省紛紛出臺加強信用卡業監管的政策措施。受此影響,我國信用卡業目前的高速發展也引起了一些質疑。
(觀宇/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