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河南省政府駐北京辦事處孫明介紹,河南籍在京人員有50多萬,大多集中在建筑、護工、保安方面;也有許多的商人,盡管不是走四方的河南商人的主力軍,但他們在為首都做出貢獻的同時,也為自己創造著財富。
孫明說,在北京生存比在紐約都難,河南人在北京生存似乎比任何一個省份的人更難,所以人們把進入北京創業叫做“闖京城”;但也奇怪,在北京的河南人,卻比在其他省份
的人要多。
馮崇章餐飲做出文化味
北京東南四環不遠有個大院子,院里有大戲臺,戲臺上唱的是河南豫劇,好多人邊吃邊聽。
院里還有院子,古燈香蘭,曲徑通幽,房子蓋得很有味道,用了很多原木色,透出大中原的渾厚、質樸與大氣。書法作襯底的墻壁,是那種讓人懷舊的老宋體,看著就文化;餐飲滲出文化味,透著不俗,是那種厚重的中原文化。
這是河南人在北京開的規模最大的一家專營豫菜的餐廳———大河人家,老板馮崇章是北京大河人家餐飲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可同時容納1000人用餐的大河人家,有逍遙鎮胡辣湯、開封燒餅、開封灌湯包、老邢家鍋貼、信陽燉菜、汴梁扣碗、馬豫興桶子雞。北京人原以為河南菜就是燴面,吃了后感嘆:原來河南菜這么豐富,好吃!
臺下吃的是豫菜,臺上聽的就是豫劇了。《花木蘭》、《卷席筒》、《朝陽溝》,那呵呵呀呀的河南梆子,也像這豫菜的香味一樣婉轉繞梁。來餐飲的有河南人,還有山東山西、湖南湖北、河北陜西安徽人,也有北京人。馮崇章說,他想通過豫菜這個橋梁,把中原文化帶到京城。
馮崇章今年48歲,來北京18年了。他原來是滎陽縣駐京辦事處人員。今天,經馮崇章帶出來的滎陽人,開飯店的老板就有十幾位,小的投資十幾萬元,大的投資幾十萬元。④8
盧讓龍“高科技商人”
中關村被譽為中國的“硅谷”,而中關村的蘇州街,被稱為“硅谷”里的“硅谷”。
蘇州街上的西屋國際公寓,一棟樓上有數百家軟件公司。A座701室,就是盧讓龍任常務副總經理的北京誠深數碼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在北京搞高科技產業的商人不多,盧讓龍是其中之一,因此被人稱為“高科技商人”。
他的所有辦公設備,就是一臺筆記本電腦,走到哪里掂到哪里。記者到達北京的第二天,他剛剛從河南趕回北京,在河南與信息產業廳洽談電子政務和企業信息化業務。
計算機博士生畢業,在北京闖蕩了七八年,28歲的盧讓龍說,他闖京城,靠的是年輕和計算機方面的功夫。因為軟件業就是接受新知識最快、創新能力最強的年輕人的事業。
盧讓龍來自羲皇故里淮陽縣。有意思的是,他的公司也在河南設有辦事處,叫做“北京誠深數碼科技有限公司駐河南辦事處”,就在被稱為“財富大道”的鄭州市經三路北段的一棟商務大廈里。④8
周國允小木匠到大老板
開著尼桑風度車的周國允,身著白色襯衫,卻不忘走到哪里都帶著紅色安全帽。與別人談話說的是普通話,與我們河南老家來的記者,說的又是河南腔。
他是北京安陽市華都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的總經理,手下6700多人全是河南人,同時又是3000多人的滑縣高平鎮周譚村黨支部書記。他現任北京市青年突擊隊協會副會長,又是安陽市人大代表,滑縣政協常委,“五一”前剛剛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汽車在首都的街道上匆匆駛過,河南省駐北京辦事處的王群生,指著沿途的中華世紀壇、北京遠洋大廈、國家大劇院說,它們的主體結構,就是滑縣的一位叫周國允的青年,帶著河南老鄉干的。
長安街的這幾個標志性建筑,只是周國允在北京參與重點工程建設的一個縮影。21年來他在北京參與施工的建設項目有80多個,這些建筑物中有不少還得了“長城杯”和國家建筑業最高獎“魯班獎”。
2004年1月,他的公司又承接到2008年奧運會主會場———國家體育館———“鳥巢”的主體工程施工任務。
周國允說,讓他最難忘的一件事是,1998年12月,他被評為第二屆“中國杰出外來務工
青年”。這是他21年前高考落榜后沒有想到的。落榜后的1984年10月,連滑縣縣城都沒有去過的周國允,跟著家鄉的一支60多人的建筑工程施工隊來到北京,周國允干起木匠活。
周國允不是所謂的文化人,用他自己的話:“鄉下孩子一個”。他自己不愿意也沒有人把他包裝成儒商。他對文物沒多大興趣,在北京這么多年也沒有去過琉璃廠之類的地方。但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每次回老家,他都要到河南博物院去看一看,有時是陪客,更多的時候是獨自一人。林林總總的館室,他有時間就多轉轉,沒時間就走馬觀花。從博物院走出來,周國允總要長吁一口氣:又回河南老家了。
身為河南人,周國允被人們稱為“周總”之后,仍然遇到了很多次讓他惱火、讓他無奈的事情。一次他參加項目競標,甲方明確表示不用河南人。周國允笑笑,回頭囑咐手下,誰也不許露出河南口音。等到工程接下來,甲方對工程進度、質量表示非常滿意的時候,周國允才在飯桌上說,其實我們都是岳飛的老鄉。岳飛的老鄉?對呀,岳飛是河南湯陰人呀!甲方這才明白,敬佩油然而生:“老周啊老周,來,干這一杯。”
(信息來源:河南地方商務之窗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