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雖成功案例幾乎為零,國內企業卻掀起了一股并購陷入財務危機的著名跨國企業的熱潮;而且均宣稱目的公司價格很便宜。這基本上屬于“晝夢”想法。
袁幼鳴
近期,TCL集團(000100)及其在港上市子公司TCL多媒體1070.HK與T
CL通訊2618.HK作為反面教材,吸引著筆者的關注。
上月末,TCL集團發布一季度報告承認虧損3.27億元人民幣。之前,TCL多媒體與TCL通訊也公告巨虧信息。
TCL“栽”了?概而言之,“栽”在公司CEO李東生一度描述燦爛“愿景”的國際化擴張上——自營運以來,TCL集團與國際彩電巨頭湯姆遜合資的TCL-湯姆遜公司和與手機巨頭阿爾卡特合資的TCL-阿爾卡特公司財務狀況均呈“脫韁野馬”,所謂“拖累了三家上市公司整體業績下滑”。
比長虹計提巨額壞賬性質更嚴重的是,兩家合資公司令TCL噩夢難醒。在如何讓它們“止血”、何時做到盈虧平衡等問題上,與過去“大話西游”比,李東生所言不過是一堆“南粵軟語”,諸如“(合資公司)整合比預想困難得多”、“今年(業績)不容樂觀”之類。
為什么為數不少中國知名企業家像紙糊的一樣?觀察李東生近期說辭,包括最近TCL通訊發布公告稱,TCL集團將收購阿爾卡特所持有合資公司股份(由此不難得出結論:這標志著TCL與阿爾卡特合資失敗)之后,他故作高深的強辯,筆者不時“玩味”著這一問題。
就此,較為接近本質的答案或許難以給出,部分表層的、事務性的原因卻昭然若揭。不妨從李東生自己的話中發現一二:
有媒體透露,上月末,李東生在北京參加一個論壇期間反思國際化得失,曾后悔在與阿爾卡特合資之前,沒有聘請專業咨詢公司參與收購方案設計,以至“在經營過程中遇到了意料不到的問題”。
這是非常“搞笑”的說法。但由于TCL虧損后果絕大部分由國資股東和流通股東“埋單”(2004年1月TCL集團整體上市“圈錢”25億元,發行價4.26元,5月23日收盤價為2.16元),它讓人不僅笑不起來,相反不寒而栗。
即使投資銀行進行并購也要其他投資銀行擔任顧問,李東生“梅開二度”當選CCTV年度經濟人物,同時“梅開二度”獲“年度創新獎”,進行國際并購竟然不聘請專業顧問,如此“創新”豈不令滿嘴溢美的“推選委員”們汗顏?用西方文化中最嚴厲的話說,這是“獨裁者(不聽其他意見)行為”!
為什么TCL會這樣干?最正面的解釋是李東生囿于國內市場環境獲得的“經驗”,以從“價格戰”練就的自信為底蘊,把“先上車后買票”之類打算用到國際市場上去。
事實證明,這套想法在國際市場環境中沒有“用武之地”——這是TCL反面教材提供的最表層結論。
TCL胡亂國際化釀成惡果首先源自“想當然”,以此為鑒可以發現,種種跡象顯示,在相關問題認知上,目前不少熱衷國際化的國內企業直至政府部門亟待糾正的錯誤更多:
國內制造企業并購國際企業都聲稱要獲得對方擁有的品牌資源、市場渠道與知識產權。首先,就算無法要求多數國內企業像韓國三星集團那樣,拿出“志氣”來,自創品牌、渠道與知識產權,但也要駁斥一種流行說辭:花了幾十億研發自有知識產權,效果很差,不如通過企業并購方式取得行業領先的專利。起源于某國有汽車公司CEO之口的這番話似是而非。
具體而言,一段時間以來,雖成功案例幾乎為零,國內企業卻掀起了一股并購陷入財務危機的著名跨國企業的熱潮;而且均宣稱目的公司價格很便宜。這基本上屬于“晝夢”想法。須知,在今天的國際并購市場,西諺所言“一個人的毒藥是另一個人的美餐”情況或許有,但絕非普遍現象;相反,由于“企業標的”定價機制成熟、完備,最終,想買便宜的人大都會被證實為“單相思”。在認知態度上,要進行國際并購,首先必須建立“等價交換”意識。
顯然,并購陷入財務危機的著名國際企業與把沿海城市淘汰下來的保齡球道配置到西部地區有本質不同。如果沒有內在沉疴,僅靠注入一定資金便能煥然一新,這些著名國際企業股東何不融資自救?有國內汽車企業并購行為沖著跨國公司的知識產權去,結果發現它們如國內房產證上的“它項設定”,早已被“抵押”給債權人。
如果說今天的國內企業統統不具備并購著名國際公司能力,一定有人反對。初夏的陽光下,TCL并購惡果正在泥潭中發酵,不妨這樣說:國內其他企業如果沒有做好跨越沼澤地的準備,匆忙行事,無異“找膩味”!政府部門如閉門造車,硬性推動不具備條件的國企進行國際并購,那是對國有資產犯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