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信息合肥5月19日電(記者葛如江)最近一些地方出現的情況顯示,去年以來國家接連出臺的一系列保證農資供應、穩定農資價格的政策措施,在執行中變了味,難以起到抑制農資價格過快上漲的作用。國家明確規定,給予化肥企業增值稅先征后返50%的優惠政策,可是,有的企業去年的增值稅到現在還沒有返還,有的雖然返還了,又被地方上拿走一塊。去年,安徽四方集團的計劃煤為20萬噸,但兌現率只有50.4%,化肥企業不得已花高價購買非計劃煤來維持運轉。國家對化肥企業實行優惠運價,但鐵路部門以“運力緊張”為由,
讓企業等車皮,企業等不及,只好花高價買車皮,鐵路還要收取“點裝費”。國家規定,化肥生產企業的優惠電價為每度0.341至0.356元,實際上企業付出的電費是每度0.371元。這個電價比2003年前的正常電價還高2分錢,企業為此一年要多付電費數百萬元。行政部門收取的費用名目繁多,也為肥價上漲推波助瀾。據一家公司介紹,自1999年起,省土肥總站要求復混肥料生產實行登記制度。從辦理臨時登記證到最后正式登記,每個濃度的復混肥料合計約需2.35萬元。企業把這樣的“冤枉錢”計入成本,最終受害的還是農民。購買農業生產資料是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主要支出。穩定農資價格,對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意義重大。各級政府在穩定農資價格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農業生產的實際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在當前煤電油運總體依然偏緊的情況下,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調度,積極幫助農資生產企業安排運輸計劃,保證化肥生產調度和運輸。要引導煤炭企業以大局為重,嚴格執行國家對化肥用煤價格的臨時干預措施。物價執法部門要加大監督檢查力度,依法嚴厲查處價格違法行為。這樣,國家穩定農資價格的政策措施才能落到實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