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走了
整個歐洲的人文史都要為失去一個天才發言人而哀傷
【本報訊】(深圳商報記者李寧/編譯)5月19日,法國著名哲學家保羅·利科逝世,終年92歲。他廣為人知的是他在現象學上的研究。
保羅·利科是在半夜的睡眠中死于巴黎西部的查特內-馬拉布里鎮的家中。
1913年2月27日,保羅·利科生于法國南部羅納河河谷中的瓦朗斯市。不久,他的父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遂隨外祖父在布列塔尼地區度過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他在法國西部的雷恩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利科應征服兵役。不久,他就被德軍俘虜。在真正結束前的大部分時間,他都在德國戰俘營里度過。在戰俘營中他所忍受之痛苦經歷,深刻地影響了他后期思想發展。在戰俘營中,利科與同營中的法國哲學家米凱爾·杜弗連(1910-1995)一起,共同研讀胡塞爾現象學及卡爾·雅斯貝爾斯存在哲學的著作,兩人合寫的讀書筆記遂成為戰后發表的《卡爾·雅斯貝爾斯與存在哲學》一書的初稿。
戰后,他曾在多所大學里任教,包括巴黎的索邦神學院和美國的芝加哥大學等。他也曾為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工作過,還在社會黨中表現活躍。
保羅·利科為人所知的是他在現象學中的研究。他研究人的本體是怎樣通過他對事件的感知而塑造的,并試圖理解人們是怎樣通過關照人類的精神遺產而克服弱點和懷疑。
2004年1月,保羅·利科在接受法國《上流社會報》采訪時說:“如果讓我必須展示我對世界的觀點的話,我想說:給我我出生的地方;給我我接受的文化;給我我閱讀的文字;給我我學習和思考的東西,現在在這兒,這些事物的存在對我來說達成了我要做的最好的事情。我稱它為適合的行動!
保羅·利科出版過至少20本書,從中體驗許多主題,包括罪與邪惡、語言學、心理學、宗教以及倫理在政治中的作用。
去年11月,保羅·利科和美國歷史學家雅羅斯拉夫獲得克魯格獎,共同分享100萬美元獎金。該獎于2003年設立,用來獎勵諾貝爾獎沒有涵蓋的領域。他還曾獲得法國學院哲學大獎等。
法國總理拉法蘭說:“今天,我們失去的不僅是一位哲學家,整個歐洲的人文史都要為它的一個最天才的發言人之一而哀傷!
按照保羅·利科的遺囑,他的葬禮僅限于朋友和家庭成員參加。時間和地點都要在葬禮結束后公開。
隱喻是微縮的詩歌
隱喻是詩的華彩,更是詩的本源。保羅·利科試圖在《活的隱喻》中給我們闡述一個基本的觀念:隱喻不僅提供信息,而且傳達真理。隱喻在詩中不但動人情感,而且引人想像,甚至給人以出自本源的真實。當我們體味“繰成白雪桑重綠,割盡黃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的詩句時,我們眼前浮現出的不僅是蠶絲的潔白和麥子的金黃,而且是四時的運演和自然的更替。
這里的“白雪”與“黃云”所激起的不但有視覺的美感,而且有活潑的情緒,這種情緒使人想到豐收,看到希望,體會到勞作時的艱辛和收獲時的喜悅。因此,從“白雪”對蠶絲的隱喻以及“黃云”對麥子的隱喻中,我們窺見到的不只是一般修辭學所說的名詞的簡單替代,同時有對作者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的曲折而真實的展現。
隱喻是微縮的詩歌。隱喻的詩歌性與詩歌的隱喻性乃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從接受修辭學的觀點看,隱喻讓人產生怎樣的聯想以及產生聯想的廣度與深度都離不開傾聽者或閱讀者的感受力、想像力和理解力,離不開接受者的敏感性和生活經驗。
《活的隱喻》保羅·利科著汪堂家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7月1日
作者:深圳商報記者李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