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城市競爭力”研究課題是由香港中文大學發起、上海社會科學院及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協助進行。自2001年起,每年發布“滬港競爭力報告”,今年是第四次。
據介紹,調查的競爭力指標在參考經濟與城市發展理論、1999年世界經濟論壇、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及其他相關文獻所訂出的“國家/地區競爭力指針系統”之后,認為“城市競爭力”取決于“金字塔三級競爭力構面”,亦即:經濟持續發展條件、引入投資環境及城市形
象等三個基本層面。而在其中又可細分為生產因素條件、既有經濟基礎、城市經濟發展成就與政策、營商環境、生活環境及引資政策等六個主要類別合共32項競爭力指標供作評分之用。
32項競爭力指標交予兩地企業高層進行問卷評分,問卷被訪者當中包括在香港與上海跨國企業的高層與香港的資深專業、行政管理人員。被訪者需要對香港及上海兩地均有所認識。企業高層的意見調查結合理論之后,形成國際城市評級的“香港及上海城市競爭力比較”。
該項研究的第一次調查部分于2000年12月至2001年1月在香港與上海兩地,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及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協助進行,共訪問193個被訪者。第一次調查結果顯示香港目前在兩地之經濟持續發展條件、引入投資環境及城市形象等三個基本層面均明顯領先上海,整體條件較上海更具國際城市競爭力。但調查也顯示滬港兩地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這一基本層面的差距縮短至10.7%。
2002年再度研究共訪問204個被訪者,香港三類競爭力綜合指標上仍領先上海,整體條件較上海更具國際城巿競爭力;而兩地的“經濟持續發展條件”差距仍在縮窄。同時,兩地中外企業樣本組在2002年調查中,對當地競爭力的評分都較前一年略高。
滬港城市競爭力的第三次年度研究報告在2003年7月至10月間進行,共訪問了187個香港與上海跨國企業的資深行政管理及專業人員,對香港及上海“城巿競爭力金字塔三級構面”的32項國際城巿競爭力指標進行評分。香港各類競爭力在綜合指標上仍領先上海,但兩地“經濟持續發展條件”差距連續第三年縮窄。
城市競爭力
香港與上海在華南與華東的優越區位;上海面積為香港6倍;常住人口為香港3倍;同有重商、傳統,創業、冒險精神蓬勃;暫時香港的宏觀創業環境較佳;上海產業結構以GDP份額計為制造部門、第三產業部門并重;香港則第三產業部分獨大,金融、對外貿易與運輸等行業為其中支柱。
由2001年起的四次年度或跨年意見調查,發現了在競爭力總平均分上:○上海、香港兩地個別而言都有進步;○滬港相較,香港保持稍為領先之勢不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