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廣東:第三產業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明顯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19日 14: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第三產業發展迅速,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同時也是就業增長最快的產業。但20世紀90年代后,第三產業發展與迅速發展的制造業相比明顯滯后,從1990年到2003年,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從35.8%上升為38.4%,14年僅上升2.6個百分點;而同期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39.5%升到53.6%,增加了14.1個百分點。本文對廣東第三產業發展的總體趨勢和結構變化進行描述及比較,分析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的影響因素,以探討加快廣東第三產業發展之良策。

    一、廣東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和結構變化及其比較

    1、改革開放以來第三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明顯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第三產業快速發展。1979~2003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均遞增14.1%,高于GDP增速0.7個百分點,高于第一產業增速8.3百分點,低于第二產業增速1.7百分點。三次產業在GDP中的比重由29.8:46.6:23.6演變為8:53.6:38.4。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如2003年拉動經濟增長3.9個百分點,增長貢獻率接近28%。

    2、第三產業與擴大就業

    與其他產業相比,廣東第三產業具有更高的就業彈性,成為上世紀90年代以來廣東省吸納就業的主渠道。1978~2003年,廣東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從286萬人增加到1221萬人,共新吸納就業935萬人,占非農產業全部新增就業人數的43.9%。從三次產業就業吸納彈性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分別為-0.036,0.286,0.312,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最大。如果以1990年為界將整個期間分為兩個階段進行測算,在1978年~1990年,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就業吸納彈性分別為-0.021,0.451,0.382;1990年~2003年間,則分別為-0.035,0.158,0.31。這表明1990年之前,第二產業保持最高的吸納勞動力的能力,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弱于第二產業。1990以后,第三產業的就業增長彈性已經超過第二產業,就業增長彈性接近第二產業2倍。表1:不同階段三次產業就業吸納彈性

               1978~2003   1978~1990   1990~2003
    第一產業       -0.036       -0.021       -0.035
    第二產業        0.286        0.451        0.158
    第三產業        0.312        0.382         0.31

    3、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變化

    表2顯示了90年代以來廣東第三產業內部各個行業增加值增長情況和第三產業內部各個行業比重的變化。表2:90年代以來廣東省第三產業各行業增加值增長情況和占第三產業比重變化

                    農林牧漁服務業   地質勘查水利管理業   交通、倉儲及郵電通信業   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   金融、保險業   房地產業   社會服務業   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   教育文化廣播電影電視業   科學研究綜合技術服務業   國家、政黨機關社會團體   其它
    年均增長%                 8.7                  7.2                     13.3                     12.4            7.0       17.7          9.0                     12.1                     11.8                     11.0                     10.0   17.8
    1991年比重%              0.74                 1.27                    19.94                    26.74          13.65       7.79        12.67                     2.94                     5.56                     1.14                     6.84   0.70
    2003年比重%              0.47                 0.64                    23.11                    23.85           8.01      14.00        14.68                     3.02                     5.06                     0.90                     5.04   1.21
    03-91年比重%            -0.27                -0.63                     3.17                    -2.89          -5.64       6.21         2.01                     0.08                    -0.50                    -0.24                    -1.81   0.51

    90年代以來,廣東第三產業中發展比較快的有其它行業、房地產業和交通運輸郵電倉儲業。從1991~2003年,這三大行業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達17.8%、17.7%和13.3%,均高于第三產業的年均增長速度,占GDP的比重上升也比較明顯,至2003年,這三大行業占GDP的比重分別達1.21%、14.00%和23.11%,分別比1991年上升0.51、6.21和3.17個百分點。但金融保險業、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科研和綜合技術服務業等行業,這幾年雖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由于發展勢頭還不夠強勁,其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其中金融保險業的年均增長速度只有7%,比重下降了5.64個百分點。此外,社會服務業保持穩定的增長速度,比重提高了2.01個百分點;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等行業占GDP的比重基本持平。

    整體來說,廣東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得到一定的優化,在批發零售、交通、倉儲、郵電等傳統行業快速增長的同時,房地產、社會服務業等新興行業不斷增長,對廣東省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傳統行業仍占主體地位,而新興行業比重偏低,發展不快。

    4、與江蘇、浙江第三產業的發展比較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江蘇、浙江第三產業發展迅速,1979-2003年廣東、江蘇、浙江第三產業年均增速分別為14.1%,14.5%,13.7%,廣東年均增速落后于江蘇。進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廣東第三產業的增速在進入90年代后明顯減慢,并被江蘇、浙江超過,以1990年為界,1979~1990,廣東第三產業年均增速為15.9%,比浙江高3.4個百分點,江蘇高1.6個百分點。而1991-2003,廣東第三產業年均增速只有12.5%,落后浙江2.2個百分點,江蘇1.7個百分點。增長速度的減慢導致第三產業比重相對的降低。從1990年至2003年,廣東、江蘇、浙江三省的三次產業結構都得到很大程度的調整,其中,第三產業比重,浙江、江蘇上升幅度較大,分別為13.7、7.1個百分點,而廣東的變化明顯小于其他兩省,只有2.6個百分點。1990年廣東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比浙江高出9.8個百分點,比江蘇高出6.3個百分點。到2003年時,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已被浙江超過1.3個百分點,跟江蘇的差距也僅1.8個百分點。表3:廣東、江蘇、浙江第三產業不同時期年均增長情況比較(單位:%)

            1979~1990   1991~2003   1979~2003
    廣東         15.9         12.5         14.1
    浙江         12.5         14.7         13.7
    江蘇         14.3         14.2         14.5

    表4:廣東、江蘇、浙江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單位:%

           1978   1985   1990   1995   2000   2002   2003
    廣東   23.6   30.4   35.8   34.7   39.3   40.6   38.4
    浙江   18.6   24.5     26   32.1   36.3   39.4   39.7
    江蘇   19.8   17.9   29.5   30.9   36.3   37.4   36.6

    二、廣東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的原因分析

    1、體制、政策方面的因素。

    主要有:一是對農業人口向城市流動的限制,導致了城市化水平相對較低和大量人口滯留在農村,抑制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和消費增長。城市化是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從世界各國看,兩者發展速度、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和產值比重與城市的規模均呈正相關關系。二是第三產業中一些行業特別是一些發展潛力較大的行業存在限制進入和壟斷現象。目前除商業、餐飲業、運輸業中的公路運輸等傳統產業市場化程度比較高以外,第三產業其他的眾多領域市場化程度都比較低。如金融、保險、電訊、運輸中的鐵路和航空運輸、教育、衛生、文化、信息媒體,還基本處于壟斷經營、管制經營、限制經營的狀態,從而影響這些行業的發展。根據國民經濟核算資料,2000年廣東交通運輸郵電業非公有經濟比重只有15.5%,金融保險業非公有經濟比重僅有7.1%。

    2、消費品和服務的社會化、商品化程度仍不高。

    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觀念和生產方式的影響以及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城市第三產業長期存在福利化和非社會化的傾向。一方面,部分住房、醫療、交通等產品與服務被作為國家的福利,其價格大大低于其價值。另一方面,不少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建立了自我服務的生活保障體系,但由于局限于一個單位,設施利用效率低。

    3、第三產業的對外開放程度不夠高。

    廣東第三產業對外開放程度遠低于制造業。如2003年,廣東省新批服務業項目2086個,服務業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合同外資和實際吸收外資分別為38.29億美元和21.52億美元,分別占全省的19.8%和21.5%。而第二產業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為77.29億美元,占全省總額的77.2%。

    4、第三產業內部結構變動態勢與國際產業結構變動的一般趨勢偏離,制約了第三產業比重的上升

    一般認為,發展中國家第三產業內部結構變動的基本趨勢:首先是商業、旅館和飯店業的比重由上升轉為下降,其次是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比重由較快上升轉為穩中有降,而通信業、金融保險、不動產和工商服務業的比重則一直較大幅度上升;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結構變動的一般趨勢,是社團和個人服務業的比重明顯提高,同時政府服務的比重有所下降。80年代廣東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變動態勢與國際上的一般趨勢基本上是一致的,如金融保險增加值占第三產業比重由1980年的9.5%上升到1990年的14.8%,社會服務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的比重由1980年的3.6%上升到1990年11.9%。但1990年以來,廣東第三產業內部一些結構變動與世界產業結構變動的一般趨勢背離,如金融保險業年均增長速度只有7%,所占比重不僅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6.5個百分點,2003年僅為8%,比1980年還低1.5個百分點。2003年廣東交通運輸郵電業和商貿餐飲業兩大部門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7.0%,發達國家該比重不足30%;社會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為14.7%,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和教育文化廣播電影電視業的比重只有8.1%。

    此外,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也制約了廣東第三產業比重的上升,珠江三角洲與粵東、粵西、粵北山區經濟差距在不斷擴大,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地域差距明顯,2003年50個山區縣的第三產業比重僅為33.4%,與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相差10.1個百分點,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

    三、廣東第三產業的增長潛力分析。

    盡管近10年來廣東第三產業增長速度偏慢,但廣東在發展第三產業方面仍有自己本身的優勢,潛力巨大。

    1、持續快速增長的居民生活消費將使服務需求上升。

    廣東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都位于全國前列。收入水平的提高使一批高層次服務產品,如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旅游、休閑、康體服務需求增長,隨著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這類消費需求的收入彈性系數會有較大幅度的上升,這將直接拉動相關服務業的發展。

    此外,廣東居民特別是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加速,消費電子及通信設備、轎車、住宅需求將繼續暢旺,這樣間接帶動電子設備產品研發、通訊服務業、轎車流通服務業、房地產等相關服務業的發展。

    2、新一輪體制的改革重點是第三產業

    目前我國經濟中存在進入管制和壟斷問題的行業主要在服務業中,如金融業、電信業、鐵路運輸、教育、衛生、文化、信息媒體等行業。這些行業長期競爭不足,導致收費高服務質量低,抑制了消費,從而抑制了第三產業自身的發展。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已經提出,要加快推進壟斷行業的改革,主要指上述第三產業行業的改革,改革包括準入領域,降低準入條件,培養多元化的競爭主體等方面。改革多年來的經驗表明,促進競爭能夠提高質量,降低服務價格,促進技術進步,從而達到促進服務業發展的目的。

    3、城市化進程加快對城市型服務業有很大需求

    隨著廣東全面建設小康進程的加速,城市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很多地方政府在選擇發展戰略時都不約而同地打“城市牌”。而城市是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載體,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必然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首先,城市具有組織城鄉商品流通,向外輻射流通服務的功能。其次,科教文衛體等服務部門聚集在作為科研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醫療中心的城市,使城市第三產業的第三層次的發展水平高于非城市地區。第三,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如政府和政黨機關、警察、社會團體等機構都以城市為基地。2003年,我省城鎮化水平達到47.6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7.15個百分點,“九五”以來,我省城鎮化率提高了17.7個百分點,每年提高幅度為2.2%,城鎮化率年均增長速度是5.9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7個百分點。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00億的城市有12個,超過1000億的城市有4個,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必然形成我省未來第三產業的發展潛力。

    4、第三產業是新一輪擴大開放的重點

    我國以往的開放重點是制造業領域,加入WTO和實施CEPA是我國服務業對外開放程度提高的契機。香港是廣東最大的外資來源地,占廣東吸收外資的70%,但由于以往政策限制,服務領域投資的僅占27%。CEPA的實施使廣東企業更有可能借助香港發達的專業服務業,適應國際規則、國際市場,建立營銷體系,從而走向世界。香港服務業更廣泛地進入廣東,在管理、資本和人力資源等方面推動廣東第三產業的發展。同時,香港可以利用廣東服務業需求大,投資熱點多、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強化粵港服務產業鏈,將金融商務信息處理、軟件設計等流程轉移到廣東來運營,提高其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隨著CEPA實施后,粵港經濟合作的重點領域將由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廣東第三產業發展將進一步加快。

    四、政策建議

    促進廣東第三產業的發展需要從加快改革、規范行為、擴大開放和適當扶持等多個方面著手推進。

    1、規范服務業的行為

    規范服務業的行為,其中需要重點強調服務業的規范服務和誠信服務,如果缺乏信用,消費者對服務質量心存疑慮,潛在需求就不能轉變為現實。服務業中相當一部分業務的水平和質量,事先無法準確界定,只有在服務過程中才能表現出來。特別是以人力資本為主的行業,如教育、會計、律師、咨詢等行業乃至物業管理、家庭服務業等,這種特點更加突出。如果沒有有效的行為規范,消費者對服務質量心存疑慮,潛在需求就不能轉化成為現實。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行業自律和外部監管,加快服務業信用評價體系的建設和服務標準的制定。要根據服務產品生產與消費對標準化的客觀要求,大力推動商貿、餐飲、旅游等傳統服務業標準的實施,全面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和規范化。

    2、加快第三產業行業的改革

    要加快推進和完善壟斷性服務行業的改革,除個別涉及國家安全和必須由國家壟斷經營的領域外,都要進一步推進改革,即準許新的市場主體特別是非國有市場主體進入本行業,參與市場競爭,進一步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改變原來市場準入限制過嚴、透明度低的狀況,按市場主體資質和服務標準,逐步形成公開透明、管理規范和全行業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允許和鼓勵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國有經濟進入第三產業,形成與國有經濟企業相競爭的局面,增強市場機制的作用,提升整個產業的綜合質量。對一些短期內完全放開進入有難度的行業,要盡快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在非壟斷性業務中,積極引入市場機制,開展競爭,提高效率。

    3、加大第三產業的開放度

    我國第三產業的開放正在按照入世承諾擴大開放,擴大開放的領域不僅包括金融、保險、貿易、零售商業、房地產等外資已經進入較多的行業,而且包括通訊、會展、旅游、專業商務服務等眾多義務開赴程度較低的行業。要積極推進第三產業的開放,同時作好國內的應對準備,使對外開放與國內發展很好地協調,促進第三產業加快發展。要充分利用廣東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認真落實CEPA有關開放18個服務行業的實施細則,加快第三產業對外開放力度,并積極創造條件爭取將開放領域逐步擴大到其它服務行業。重視學習和借鑒國際先進的服務經營方式和經營理念,盡快提高我省第三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以適應在我國加入WTO后過渡期結束后新形勢的要求,為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做好準備。總之,廣東省作為華南地區的經濟中心、中南地區的對外門戶和大西南地區的出海通道,要充分利用CEPA實施、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和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有利時機,增創“外聯香港澳門,溝通東中西部”的地緣新優勢,通過對內對外開放,促進內外聯系,在更深層次和更廣的范圍內開展第三產業的區域分工和合作,拓展第三產業的發展空間。

    4、優化第三產業內部結構

    加快傳統行業改造,大力發展新興行業。一方面,強化對運輸郵電、商貿流通傳統服務業的改造提升。交通運輸及郵電通信業、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這兩大傳統行業在我省服務業中占主導地位,對國民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在穩步發展這兩大支柱產業的同時,加快升級改造的步伐。另一方面,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首先,要積極培育和發展我省區域性金融市場,充分發揮金融保險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杠桿和支撐作用,使之成為經濟發展和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其次,要規范發展房地產業,使房地產業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第三,推進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的快速成長。

    5、扶持第三產業的發展

    第三產業的發展需要政策的適當扶持,對一些吸納就業能力強,從業人員投資能力弱的小型服務企業的發展,需要制定優惠鼓勵政策,在資金、稅收、用地、資金等多方面以支持。改革以福利方式為主的經營機制,將企事業單位內部自我服務的生產和生活保障體系逐步分離出來,成為社會化的第三產業的一部分;同時,繼續積極推進城鎮住房制度和醫療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保險體制,把原來由單位內部提供的項目改為由社會提供,將諸如住房、醫療、教育、就業、養老等各項福利支出轉為相應的社會保險基金支出,由社會統管。

    此外,由于服務業自身的特點,容易受到非典等突發事件的沖擊和影響,建立健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處置工作體系已迫在眉睫。如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響,我省旅游業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入境旅游受到重創,3、4月份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數和外匯收入下降70%左右。2004年又遇到禽流感等不確定因素。因此,建立有效的應急機制以防范各種風險十分必要。要吸取國內外的先進經驗,研究建立在不同的危機情景和危機程度下,政府對企業、居民實施救助措施的機制,提高政府對公共危機的反應速度和應對能力,將危機可能造成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廣東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戛納電影節
2005財富全球論壇
七部門穩定房價新政
俄衛國戰爭勝利紀念
二戰重大戰役回顧
如何看待中日關系
蘇迪曼杯羽球賽
湖南衛視05超級女聲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