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愚
今年4月,溫州市委、市政府召開實施發展工業“12345工程”動員大會,溫州市委書記王建滿親自作動員報告,將作為溫州2005年“一號工程”的招商引資思路明確化與細致化,并嚴令對有意擋道、阻礙“12345工程”實施的部門與個人,一定要追究責任。
“溫州模式”正在轉型。溫州作為民企集聚地,其經濟活力雖備受關注,但其外資經濟一直是薄弱的環節。溫州自改革開放以來實際利用外資只有10.84億美元,而同省的兄弟城市嘉興僅去年一年的實際利用外資額就達10.22億美元。所以,如今的溫州將招商引資作為“要千方百計破解的難題”,無疑認識到了模式轉型的必要性。
根據制度經濟學的觀點,制度變遷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誘致性變遷,即自發性變遷,一種是強制性變遷,即由政府法令引致的變遷。兩種方式可以說是各有千秋。溫州政府選擇的是后者,即政府通過制定招商引資的硬性指標,及讓各縣市區的領導干部簽下“軍令狀”的做法,來補救溫州經濟體制現存的不足。這樣的舉措就像“趕馬車”一樣,使得各級政府產生了一種緊迫感,繼而上升為責任心,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溫州經濟主業投資力度減弱、外資經濟滯后的現狀。
然而,強制性變遷的不足之處同樣不容忽視。換句話來說,改革必須進行“成本-收益”分析,既要看到制度變遷取得的一點一滴成績,也要看到所付出的成本與代價。筆者認為,溫州的強制化變遷必須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首先,將招商引資“數字化”的做法仍然帶有“GDP導向”的味道!12345工程”將引進的外企數量和工業總產值等都將“指標化”,將強制要求完成。這種做法固然像一針強心劑一樣也許能促使溫州經濟的迅速轉型,但應該引起警惕的是,一些縣市由此可能背上包袱,盲目注重GDP增量而不管游戲規則是否已扭曲。
其次,外資力量遭遇民營經濟路徑依賴“脾性”所產生的瓶頸問題亟待引起重視。溫州市委書記曾多次提到“無外不快,無外不活,無外不強,無外不高”———這個“外”,自然就是“外資”了。在總量和速度上引進外資固然重要,但不得不提的是,當海量外資涌來時,是否能與習慣了不靠政府、不靠外資的眾多民企順利、及時地實現對接?
再次,“公共產品”供給不足成為制度優化與變遷的障礙,并將使溫州模式轉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大打折扣。用溫州市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員馬津龍教授的話說,所謂“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就是政府體制改革滯后。事實上,制度作為一個內生變量,對經濟增長起決定作用。沒有各級政府管理體制的改革、優化與轉型,即使經濟總量上去了,也并不代表這一發展模式實現了成功轉型。
總之,溫州政府以一種前瞻性的眼光,戰略性地推進“溫州模式”的變遷,這種突破經濟發展模式化窠臼的做法對我國其它省市來說具有“標本價值”,正如溫州市社科聯副主席洪振寧所說,經濟模式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而非一個僵死的區域概念。但是,必須謹防轉型成本的隱性攀升,避免模式變遷落入“刻舟求劍”的俗套。
(曉航/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