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5月18日訊(見習記者袁春秋)濟南地產果品產量低、品質差、產業鏈條短、市場競爭力弱,能走進國內大超市和走出國門的中高檔果品寥寥無幾。這是記者從今天召開的濟南南部山區林果綜合開發項目對接會上獲悉的。
參加會議的有關專家表示,集約化程度不高、高檔果品少、品種結構不合理、市場信息缺乏等“四大軟肋”捆住了濟南地產果品發展的腳步。首先,集約化程度不高。由于南部
山區的地產果品的經營模式主要以小作坊為主,面積小且分散,加上品種雜亂,商品意識和品牌意識差,缺乏市場應變能力,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其次,高檔果品少。南部山區的果品由于主要是中低檔果品,產量低,品質不高,能走進國內大超市和走出國門的中高檔果品寥寥無幾,致使地產果品的銷售只能限于國內一般市場,并且價格低、效益差。第三,品種結構不合理。南部山區現行的品種結構比較單一,不能很好地滿足城鄉居民物質生活提高后對果品多樣化、優質化、專用化的消費需求。第四,市場信息缺乏,銷售渠道不暢。目前各自為戰的局面仍然是南部山區果品銷售的主渠道、主方式,大量的果品仍靠果農的自銷為主,外銷運轉不暢,沒有形成產供銷合一。
中華全國供銷總社濟南果品科研院副院長杜衛東等專家表示,濟南南部山區的地產果品要扭轉眼前的尷尬境地,一味埋頭搞生產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延長果品的冷藏保鮮、配送運輸、深加工等產業鏈條和培育多層次的流通中介組織等方面入手,著力解決地產果品小生產與大市場脫節的矛盾,實現產供銷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