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7家券商公布了經過審計的2004年度的年報———合計虧損金額達到45億元,平均每家券商的虧損額近億元。而今年1月,57家券商未經審計的年報顯示,總共虧損數額僅6.8億元。審計前后的年報可謂大“變臉”———有近40億元的虧損是在審計過后暴露出來的
審計前后的兩份券商年報讓市場頗為震驚。2005年1月,57家券商公布了未經審計的年報,整體經營狀況較2003年再度下滑;5月16日,經審計后的47家券商年報多審出40億虧損
,讓人看到本已難看的券商年報更為難看。而從此前公布的券商2005年首季的經營狀況可知,2005年的經營狀況更差于已經徹底沒落的2004年,如此下去,券商的命運如何,大家已經可以想見。
券商行業遭遇嚴冬自2001年以來的股市大調整幾乎讓券商傷透了元氣,過去高傲的券商早已是今非昔比,減小營業部面積、降低員工收入、壓縮各種其他費用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是這些小舉措根本不能抵御由于市場低迷帶來的經紀業務增速大幅放緩、自營盤虧損以及在委托理財方面的損失。這種下降和損失的結果,在數據中不可避免地表現出來。
2005年1月,券商未經審計的年報出臺,57家券商共計虧損6.8億元,平均凈利潤為負1200萬元。這和2003年55家券商平均虧損80多萬元的水平相比下降迅速?梢哉f在年初有一波較大行情的情況下,這樣的年報水平已經讓市場感到驚訝,而經過審計后的2004年年報水平,則更被媒體形容為“變臉”。
截至5月16日,共有45家銀行間市場成員券商公布了2004年度經過審計的年報,加上兩家上市券商,共有47家券商公布經過審計的年報。據統計結果顯示,47家券商合計虧損金額達到了45億元,平均每家券商的虧損額將近1億元。將審計前后的年報對比可以發現,券商有40億元的虧損是在審計過后暴露出來的。
兩份年報最大的區別在于每家券商的平均虧損額上升到接近1億元,這和2003年的微虧相比,的確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而尚未公布年報的18家券商,有5家屬于被托管或已經被關閉的問題券商,這些券商經審計后的年報,難看到什么程度,真的很難預料。但可以預見的是,這些券商數據的公布,將進一步拖低現有的數據,讓市場進一步體會到券商危機。
早在去年,海通證券董事長王開國就對券商危機作出表示:“由于種種原因,我國證券公司發展不盡如人意,甚至潛伏著巨大風險,若不及時加以解決,將危及資本市場,乃至整個金融體制!倍拇ㄒ患胰痰呢撠熑烁J為“券商已經走上危及存亡的關頭,當時推出的券商創新制度能否讓大量券商度過難關仍須觀察”。
應該承認,管理層對券商問題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從2003年以來,券商救贖的工作一直在進行中。這既包括了行政接管等政府救贖行為,如對南方證券的行政接管、對華夏證券、閩發政券的接管等,更包括頒布了一系列的鼓勵券商創新、鼓勵增股擴股及券商上市融資、鼓勵券商間的兼并重組以及匯總納稅等一系列優惠政策。
不可否認,這樣的政策對券商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市場的長期低迷讓券商的命運仍然在生存與毀滅之間打轉。券商重倉股的長期下跌說明,他們的投資損失正在進一步加大。看看過去券商喜歡的績優股青島海爾、深發展早已跌得慘不忍睹,高科技股清華同方、深科技、綜藝股份、大唐電信更讓券商苦不堪言,至于券商過去參與的東方電子、天大天財、銀廣夏、中科創業給券商的教訓就更深刻;而哈藥集團、太極集團、上海醫藥等新券商重倉股則讓券商出了“狼窩”又入“虎口”。
券商問題需要重視有評論指出,券商辛辛苦苦掙來的一點手續費,還不夠一單自營業務帶來的巨大損失,在整個市場大幅下跌、券商的重倉股下跌超過70%的情況下,券商的損失是可以想見的;在后來券商紛紛跟隨基金投資大盤藍籌后,這些大盤藍籌在經過一段上升后終于也無法抵御市場的整體下跌,開始大幅補跌,在基金受損的同時,更虛弱的券商的痛只有券商才知道。
2005年以來券商的日子將更為艱難,可以佐證的是市場已經屢創新低。而4月份公布的券商季報也表明,今年一季度券商收入比去年同期銳減近6成,較去年同期的107.15億元減少近63億元。每年都會出現的春季攻勢在2005年只草草上演便告結束,券商的賬目難看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惟一可以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名氣甚小的中小券商居然在這樣的市道中賺了錢,華西證券更以盈利1.75億元位居47家券商之首,力壓中金公司等擁有龐大投行業務的券商。華西的業績應該是令人欣喜的,因為經過審計,盈利在5000萬元以上的券商只有7家。而頗具諷刺意思的是,在首次實行保薦人制的考試中,華西證券無一人過關,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券商也不是越大越好,不依賴投行業務,華西證券同樣可以壓倒中金。
但是像華西這樣的中小券商畢竟是少數,而且華西是否是通過少數幾單自營業務取得的業績現在下結論也有點過早。券商的沒落還是整體性的,盡管在4月份市場對于券商將獲得注資的消息相傳甚廣,券商概念股也曾一度活躍,市場也曾表現出一定的上攻欲望。但是,在5月試行股權分置試點后,市場重新選擇大幅殺跌,前期底氣仍足的基金已經開始大幅殺跌,券商的日子恐怕就更難過。
券商沒落最大的受害者還是個人投資者。不要說當年那些券商問題股給投資者帶來的損失,即使是新上市的一些券商股,也讓投資者喊痛。券商畢竟是機構投資,很多都設立了止損操作,而他們止損的結果就是中小投資者被深度套牢。2004年券商的大虧意味著普通投資者的損失巨大,而券商2005年的業務水平的進一步下滑,表明中小投資者對損失已經到了麻木的程度。
這是券商問題的市場后遺癥,不僅是中小投資者,還有整個資本市場甚至金融安全都受到了威脅,這應該不是危言聳聽。
《國際金融報》 (2005年05月18日 第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