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行業是國民經濟和國防工業的基礎行業,目前我國機床消費和進口均是世界第一。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穩步發展,“中國制造”的旋風愈刮愈烈,投資和出口的浪潮方興未艾,我國機床市場的容量擴張歷歷在目,可以預見的未來,世界第一機床消費大國的地位仍將牢不可破。
這兩年,日本、我國臺灣省、歐洲、美國、韓國的數控機床品牌已對國內機床市場發
出了咄咄逼人的攻勢。據統計,2004年自日本進口的機床就達到19.7億美元,增長58.8%,自臺灣進口12.1億美元,排在第二位,僅從上述兩個市場進口的機床就占到當年進口總值的53.7%。另外自德國進口8.6億美元,增長51.6%,自美國進口4.8億美元,增長75.3%。
巨大的市場容量并沒有練就出一流的生產能力,隨著進口機床持續快速增長,我國機床行業脆弱的競爭力一覽無余。1999年我國機床進口為15.1億美元,之后直線上升,到2004年進口值已達到59.2億美元,是1999年的4倍;而2004年出口值只有5.4億美元,不及當年進口的十分之一,進出口逆差達到53.8億美元,比2003年又增加了16.3億美元。逆差不斷擴大一方面表明我國機械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產生的需求在不斷升溫,技術改造的力度在不斷加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國產機床在品種、質量、可靠性等方面與進口機床難以分庭抗禮,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和不足。
機床的逆差背后透視差距,機床行業的進出口狀況,折射出了我國機床行業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難以高枕無憂,行業本身核心競爭力的水平難以跟上整體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我國的機床技術指標、加工精度和可靠性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下風是不爭的事實:
一是結構差距。國內數控機床的產業集中度低,普及型數控機床的生產能力小,生產中低檔數控機床的企業多,生產高檔數控機床的少,功能部件發展滯后,產業化程度低。我國進口機床以技術含量較高的數控機床和加工中心唱主角,出口則以普通機床為主。2004年,我國共進口立、臥式加工中心7168臺,價值7.9億美元,分別增長59.2%和50.1%;進口數控車床4.6億美元,是普通車床的5.8倍;進口數控銑床3億美元,是普通銑床的5.1倍;進口數控鏜床是普通鏜床的6.2倍。與此相反,2004年出口的立、臥式加工中心只有101臺,僅262萬美元,不及進口金額的千分之三;出口數控車床0.3億美元,不及普通車床出口的三分之一;出口數控銑床175萬美元,只相當于普通銑床出口的9%;出口數控鏜床只相當于普通鏜床的40%。
二是價格差距。我國進口機床的均價遠遠高于出口均價。2004年數控車床的進口平均價格為5.7萬美元/臺,是同期出口數控車床均價的4倍;數控銑床進口均價為8.5萬美元/臺,是同期出口數控銑床均價的5倍;立式加工中心進口均價為7.4萬美元/臺,是同期出口立式加工中心均價的2.7倍。
三是技術差距。雖然近年來我國數控機床產業的一些關鍵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總體技術、工藝和性能仍然落后。國外機床平均無故障時間(MTBF)都在1000小時以上,而國產的大多在500小時徘徊。我國汽車及零部件制造業、航空制造業、模具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是機床消費增長的主要動力。國內目前以數控機床為代表的高技術產品無論在品種、性能、質量和可靠性上都遠遠滿足不了用戶的需要,造成國產機床競爭力不強,市場占有率不斷下降。
正視差距,才能迎頭趕上。要想中國的機床發展能夠高枕無憂,必須因地制宜地打造自己的競爭優勢。一是要穩扎穩打,繼續發揮現有的比較優勢,加大普通機床和普及型數控機床的發展;二是要邊學邊打,通過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讓更多的外國機床廠商在我國建廠或設立代表處,憑借“技術外溢”效應提高我國機床行業的發展潛能;三是要猛追狠打,依靠科學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進一步提高數控機床的質量和產業化規模,提高機床產品質量、可靠性和服務水平,積極開拓新市場,創立自己的品牌。(信息來源:機械電子頻道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