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顧沙、胡東升、國家發改委宋群認為,在產業全球化趨勢日漸深化的形勢下,還應重建民族產業體系。
目前,國際產業轉移與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具有很強的重合性。一方面國際產業向我國轉移的總體趨勢呈現出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多樣化,特點是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并行,技術含量較高的先進制造業與新一輪以IT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生產制造環節轉移并行;制造
業與服務業轉移并行;高技術與先進技術并行,擴散程度加大速度加快。改革開放以來的有限開放過程中,我國原有產業在跨國公司實施的淺度一體化戰略和深度一體化戰略中,雖一定程度上已納入全球分工體系并提升了分工地位,但始終處于分工低端。
目前我國產業體系成份已有很大變化,外資已占相當比重。不可否認的是,外資對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但對外開放的負面效應,卻是相當程度地使我國自己的產業配套體系和自主技術體系受到沖擊和割裂,產業關聯度逐步降低,外資對我國產業的產權控制、技術控制和營銷渠道控制日益加大,我國產業對跨國公司產業的依附日益強化。
而在全面開放條件下,我國高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過程中,有可能被進一步納入跨國公司全球生產體系中,對此政府應重新考慮新開放環境下民族產業體系的重建問題。
重建民族產業體系,并不是要恢復計劃經濟下那種產業體系,但在全面開放條件下,是否要沿著現有路線走下去,讓更多跨國公司改造我國傳統產業同時占據我國產業陣地?回答是不行,必須在吸引更多跨國投資和高技術加快我國產業發展的同時,重建新的民族產業體系,雖然這需要一個過程。
目前由于外資進入,我國許多產業已進入跨國公司全球分工體系,似乎原有民族產業在跨國公司戰略面前難有作為,但這不等于不能培育自己新的民族產業。新民族產業的形成,不能靠傳統辦法,也不能完全靠政府保護,而要在競爭中形成。因此“十一五”時期應將高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作為國家培育新民族產業體系的重要環節。(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