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世界經濟出現了強勁增長的勢頭,以中國為首的亞洲新興國家的經濟繼續充滿著旺盛的活力,而美國繼續扮演著世界經濟的頭號“發動機”角色,在主要發達國家中經濟形勢最好。歐洲大陸的表現也有可圈可點之處,在擺脫了持續3年的低迷后,歐元區經濟終于迎來了難得的增長,由于高油價和歐元升值的雙重打擊,歐元區國家的經濟只能在夾縫中緩慢前行。而對于意大利來說,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實現了1.1%的增長,雖然高于2003年0.3%的增長率,但低于政府年初1.9%的預期,也低于歐元區1.8%的平均水平,特別是低于德、法兩
國的增長幅度,相形之下有些黯然失色。
一、 內需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
2004年意大利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10523.08億歐元(以1995年的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2%,如果根據年實際工作日修正后計算,其增長率只有1.1%,這是意大利在去年跌入0.3%增長的低谷之后,在高油價和強勢歐元困難局面下,國民經濟實現了止跌回升。其他主要西方工業國家的GDP增長率情況分別為:美國4.4%,英國3.0%,法國2.5%,德國1.6%。
其他主要年度經濟指標如下(均以1995年的不變價格計算):貨物與服務的進口(FOB)總額2974.70億歐元,比上年增長2.5%。貨物與服務的出口(FOB)總額3017.50億歐元,增長3.2%。國內消費總額8268.89億歐元,增長0.9%,其中家庭消費額6338.15億歐元,增長1.0%;公共行政開支額1878.30億歐元,增長0.6%;私有機構開支額52.45億歐元,增長3.2%。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162.67億歐元,增長2.1%。
從行業分,2004年意大利增長較多的主要有農林漁業(+10.8%)、建筑業(+2.7%),服務行業也增長了1.2%,而工業生產則基本處于停滯狀態(+0.1%)。固定資產投資上升主要是由建筑業投資(+3.1%)和機械設備采購(+2.7%)所拉動,而汽車行業的投資下降了2.9%。內需拉動GDP增長達到1.1%,成為其增長的主要因素,出口對GDP的增長只貢獻了0.2個百分點。
二、 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持續攀升
2004年意大利的財政赤字為408.77億歐元,較上年增加了31.25億歐元,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也由上年的2.9%升至3.0%,已經觸及歐盟規定的3%的警戒線。公共債務有所上升,由上年的13830.88億歐元上升到14299.17億歐元。但占GDP的比重從2003年的106.3%下降到105.8%。國家雇員的工資成本增長3.0%,公共行政開支增加2.8%,而2003年該兩項指標分別增長5.3%、5.9%。
三、 就業上升,失業率降低
鑒于意大利國家統計局迄今還未公布2004全年度勞動力市場報告,只能從2004年前3個季度的形勢來看,意大利共增加了16.2萬個工作崗位,就業率提高了0.7%;失業率也由上年同期的8.7%下降到7.4%,低于歐元區國家平均水平,延續了意大利自1998年以來失業率一直保持下降的良好勢頭。一、二、三季度意大利就業增長率分別為1.1%、0.7%、0.4%,正好與意大利年度經濟形勢走勢相吻合,雖然四季度就業數據尚未公布,但是根據已經公布的其它經濟指標,可以肯定不會好于前三個季度。
四、 工業生產繼續下滑,前景不容樂觀
2004年意大利工業產值同比上升0.7%,但如果考慮年度實際工作天數的因素,這一指標則為-0.4%,只有能源生產增長1.2%,半成品生產增長率為0,而生產資料和消費品生產則分別下降了1.3%和1.0%。從行業看,生產增長較快的主要有造紙、印刷、出版業(+5.4%),木材及加工(+2.8%),水、電、煤氣(+2.1%)。下降較大的是皮革和制鞋業(-12.2%),電力設備和精密機械(-4.4%),服裝紡織品(-3.7%)。
一到四季度的工業產值相對上一年根據其實際工作日修正后的增長率分別為-0.2%、+1.4%、-0.7%、-2.2%,而相對前一季度其增長率則分別為-0.4%、+0.2%、-0.5%、-1.4%。從其發展趨勢看,在連續2年走低之后,意大利工業生產很難短期內恢復增長。
五、 外貿進出口回升,12年來首次出現貿易逆差
2004年意大利貨物進出口貿易出現了良好的回升勢頭。年出口總額為2756.11億歐元,同比上升5.7%,其中對非歐盟國家出口額為1143.34億歐元,上升9.5%;對歐盟國家出口額為1612.56億歐元,上升3.2%。年進口總額為2760.04億歐元,上升7.0%,其中對非歐盟國家進口額為1130.78億歐元,上升11.5%;對歐盟國家進口額為1629.35億歐元,上升4.1%。
2004年意大利進出口出現近12年來的首次貿易逆差,逆差額為3.93億歐元。且全部來自與歐盟其他成員國的貿易,與非歐盟國家的貿易則為12.56億歐元順差。按行業劃分,貿易順差較多的行業有機械設備(362.92億歐元)、服裝紡織品(114.75億歐元)及家具(73.66億歐元);逆差嚴重的是能源性礦產(-290.91億歐元)、精密機電設備(-114.57億歐元)、人工合成化纖品(-108.11億歐元)。按國家劃分,逆差較大國家有德國(-119.01億歐元)、荷蘭(-97.69億歐元)、中國(-73.83億歐元)、比利時(-52.91億歐元)、俄羅斯(-47.24億歐元);主要的順差國依次為美國(123.76億歐元)、英國(72.86億歐元)、西班牙(71.77億歐元)、希臘(46.61億歐元)、法國(39.87億歐元)。
意大利2004年主要出口產品為依次為:機械設備(571.41億歐元)、交通工具(313.49億歐元)、人工合成化纖品(271.09億歐元)、金屬及其制品(268.58億歐元)、服裝紡織品(258.90億歐元)、精密機電設備(254.34億歐元)。主要進口產品有:交通工具(398.34億歐元)、人工合成化纖品(379.21億歐元)、精密機電設備(368.90億歐元)、能源性礦產(293.75億歐元)、金屬及其制品(292.02億歐元)、機械設備(208.51億歐元)。意大利主要的出口國按其份額排名為德國(14.1%)、法國(12.5%)、美國(8.3%)、英國和西班牙(均為7.1%)。其進口國排名為德國(18.1%)、法國(11.4%)、荷蘭(5.8%)、英國(4.8%)、西班牙(4.8%)、比利時(4.3%)、美國(3.9%)、中國(3.6%)、俄羅斯(3.1%)。
2004年意大利與中國的貿易額為162.71億歐元,其中出口44.44億歐元(FOB價值統計),同比增長15.4%;從中國進口118.27億歐元,同比增長23.8%(CIF價值統計)。貿易逆差73.83億歐元,緊隨在德國、荷蘭之后,居歐盟第三位。意大利從中國的進口穩步增長,由2003年占其進口總量的3.2%上升到2004年的3.6%,中國已成為其第八大進口國。意大利對中國的出口在歐盟外國家僅低于美國、土耳其、俄羅斯,排在第4位。
六、 通貨膨脹率下降
2004年意大利通貨膨脹率為2.2%,比2003年的2.7%低了0.5個百分點。它由兩部分構成:其中2003年通貨膨脹對2004年的拉動影響達到0.9%,而2004年本身的通貨膨脹率為1.3%。通貨膨脹率下降主要得益于食品(從2003年的3.1%下降到2004年的2.2%)、服裝和鞋(2003年3.0%、2004年2.3%)、住房(2003年3.3%、2004年2.0%)、通訊產品(2003年-1.7%、2004年-6.4%)等價格的下降。2004年價格上升較多的行業為交通運輸(2003年2.5%、2004年3.1%)、酒精飲料和煙草(2003年6.9%、2004年8.0%),其通貨膨脹率均高于年度平均值,原因主要是燃油和煙草的價格上漲幅度很大。
從類別上看,2004年服務行業仍然保持較高的通脹率(2003年3.2%、2004年3.1%);而貨物價格的通貨膨脹率下降較多(2003年2.2%、2004年1.7%),其中下降幅度較大的有非加工食品(2003年4.2%、2004年2.0%)、耐用消費品(2003年0.8%、2004年-1.3%)。耐用消費品價格的下降一是由于技術進步使得生產成本下降,二是其大部分都是進口產品,歐元升值使得進口價格下降。
七、 2005年意大利經濟形勢展望
2005年意大利的經濟形勢可謂是開局不利,據意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1月份意大利工業產值同比下降了1.2%(根據實際工作日修正后計算),相對上月下降了1.2%。事實上,2004年意大利從年初開始剛剛好轉的勢頭到第四季度出現負增長,顯示出其經濟發展后勁不足。難怪一些經濟學家憂心忡忡,擔心意大利在剛剛見到復蘇的曙光又陷入新一輪的經濟衰退之中。
意大利國家經濟分析研究所(ISAE)2月份公布了2005年度的GDP增長為1.5%的預測,盡管這一預測已非常謹慎,但許多經濟學家仍然對此抱懷疑的態度。目前的高油價和強勢歐元,使得這一前景蒙上陰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曾經估算:石油價格每桶上漲10美元,歐元區的GDP將下降0.3個百分點,這對能源及電力資源依賴進口的意大利影響尤甚。同時由于油價居高不下,歐洲央行為緩解通貨膨脹的壓力,對歐元匯價持續走高采取不干預政策,極大影響了歐元區國家產品的競爭力。
從出口方面看,2004年下半年意大利對非歐盟國家出口增長減慢,四季度出口下降了2.6%,歐元升值對出口的負面影響逐漸凸現,這一趨勢估計在今年將表現得更為明顯。
從消費方面看,意大利政府實行的減稅政策普通民眾受惠并不多,雖然失業率有所降低,這是政府采取鼓勵臨時用工、非全日制勞動合同、定期勞動合同政策激活了勞動力市場的結果,提高了就業率,但是在統計上也存在虛高的泡沫成分,加上通貨膨脹的因素,廣大民眾收入及購買力并未得到實質的提高,同時由于目前經濟發展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導致市場不旺,消費者信心不足。此外政府對高科技和基礎研究投入不夠,缺乏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因此無法形成新的市場需求,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從投資方面看,首先是其投資環境進一步惡化:從2001-2003年,意大利引進外資額分別為166.18億歐元、154.55億歐元、145.44億歐元,2004上半年引進外資同比又下降了24.8%,呈逐年下降趨勢,這是歐元升值、勞動力成本升高促使外國投資者調整投資方向的結果;由于新入盟的東歐國家和亞洲新興國家的市場吸引力,也加劇了內資的流失;加上3003年帕瑪拉特丑聞,嚴重打擊了投資者信心。另一方面,由于歐洲央行規定各國財政赤字不能超過GDP的3%,意大利政府已無法采用長期賴以發展經濟的高赤字預算、高國家投資的政策。
為了挽回近年來經濟連續滑坡的頹勢,意大利政府推出了養老金制度改革和減稅政策,旨在減輕國家財政負擔和刺激投資。由于該兩項政策涉及廣大民眾利益,提出之初就引起巨大爭議,目前養老金制度改革阻力重重,即使能夠實施,也要到2008年以后才見效果,遠水難解近渴。同時減稅政策的實施,并沒有達到刺激投資、從而進入以投資推動生產、生產促進就業、就業拉動消費的良性循環。在目前內外交困情勢下,意大利政府可謂捉襟見肘,難以拿出解決經濟問題的有效良方。從樂觀方面估計,2005年意大利經濟仍將延續目前緩慢增長的局面,而油價和歐元匯率的走向仍將是最大的變數。
駐意大利使館經商處2005年4月本文中援引數字均為意大利國家統計局公布數字。如本報告的歷史數據與去年報告中的相應數據有出入,均為意大利國家統計局重新修正的結果。
(信息來源:駐意大利經商參處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