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進入2005年不久,華藥、魯抗、石藥、哈藥四大以原料藥及其抗生素生產為主的國有制藥龍頭,就遭遇了內憂外患。
由于農副產品、能源提價等因素,在進入2005年后繼續存在,導致制藥企業的原料、生產成本上升。而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規定,2005年1月1日起除注射用青霉素鉀鹽、鈉鹽以外,其他藥品粉針劑的生產均不得使用普通天然膠塞。但更換丁基膠塞之后,使得
本來利潤就很少的抗生素粉針的生產更是雪上加霜。
行業過熱導致無序競爭
“這些制藥企業面臨的內憂外患,有成本增加的因素,也有結構調整的政策性因素,但深層影響原料藥企業盈利的是生產企業數量與產能的增加、行業過熱。”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顧問俞觀文表示。
“發達國家原料藥轉移生產趨勢日益明顯,這是中國原料藥產業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基于這一判斷,中國制藥企業進入原料藥生產領域溫度持續升高。
以青霉素原料藥生產為例。近年來,作為我國醫藥工業重要戰略品種的青霉素生產發展很快,但也逐漸暴露出較為嚴重的重復建設問題,并直接導致青霉素市場供求失衡,引發青霉素價格大戰,已對青霉素產業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同時全國青霉素原料藥生產廠家也由五六家迅速增加到十幾家。
目前,國內各大生產企業還有擴產趨勢。來勢最猛的首推位于河南新鄉七里營的華星藥廠。經過近幾年的連續擴產,華星藥廠的青霉素年產量已經達到5000噸,還在上第四期、第五期工程,準備擴大到萬噸生產能力,要超過華北制藥,爭中國第一。
外資也看上了中國青霉素生產在世界上的比較優勢。境外廠商對已停產的湖北黃石藥廠、河北冀東藥廠進行注資。印度一家企業在山西太原投資建設了年產3000噸青霉素企業。珠海一家合資企業在四川新建年產3000噸的青霉素工廠。
加大宏觀調控促使產業升級
據了解,我國新上的青霉素項目多數集中在青霉素原料藥、青霉素粉針等初級產品,而下游深加工產品特別是以7ADCA為中間體的下游產品——半合成青霉素發展一直逡巡不前,低技術含量、低加工青霉素品種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而受中間體合成技術的限制,7ADCA長期依賴進口,我國的頭孢菌素生產起步較晚。目前,世界上生產的青霉素深加工品種約有50種,而國內可以生產的僅有9種,形成一定產量的只有6種。我國青霉素原料藥目前已占世界總產量的60%左右,而半合成青霉素產量卻不足世界總產量的10%。
俞觀文表示:“青霉素等原料藥的產能已經大于銷售需求,但國內的一些企業還對此繼續投入。雖然國家發改委已經有關于制止醫藥行業重復建設的文件,但還只是指導性文件,并沒有太大的約束力,急需有關部門像對待鋼鐵行業一樣,有確實的措施來限制青霉素等原料藥行業的投資熱。”
據了解,近年來,由于發達國家開始轉移原料藥生產,因而對我國原料藥需求加大,我國制藥企業均看好這個市場。在利益的驅動下,國內各大生產廠商紛紛擴產。這不僅僅表現在青霉素產品上,維生素C等其他原料藥同樣也存在這種狀況。
專家認為,由于宏觀調控乏力,重復建設生產原料藥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同時,原料藥產量增長幅度大大超過需求量的增長,造成供大于求,價格一降再降,最終使原料藥生產陷入低價競銷的“怪圈”。俞觀文認為,當前國家應加強對青霉素等原料藥生產的宏觀調控力度,堅持實施總量控制、限產保價等措施,控制生產和審批新的青霉素等原料藥及粉針生產項目,同時鼓勵企業通過兼并、收購、參股和技術合作等形式走聯合發展道路,避免低水平重復。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國內生產企業必須進一步加強青霉素等原料藥的深加工產品的開發,以增強青霉素等原料藥的消化能力。
(信息來源: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