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須跳出污染怪圈 世界工廠不能成垃圾場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12日 09:29 經濟參考報 | ||||||||
“世界工廠”的稱號屬于19世紀的英國,20世紀初期的美國和后期的日本,現在,這頂“桂冠”又正在轉給中國。目前,世界上出售的照相機有50%以上在中國生產,30%以上的空調和電視機、25%以上的洗衣機和約20%的電冰箱在中國生產……中國制造業的工業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世界制造業正一步步向中國轉移。 但是,正在江西南昌召開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實施目標國際研討會上,國內外專家紛
“世界工廠”是否難逃環境公害? 從19世紀末開始,早期的“世界工廠”及“工業革命”的故鄉——英國,就持續發生了人類歷史上由大氣污染造成的最早的環境公害事件。1952年12月上旬,倫敦城被一團巨大的黃色煙霧籠罩得嚴嚴實實,短短5天內煙霧奪去了4000多人的生命。同樣,在先后被稱為“世界工廠”的美國和日本,也發生了類似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日本的水俁病與骨痛病等著名的公害污染事件。人類曾經為創造最燦爛、最輝煌的工業化文明,付出過十分沉重的代價,飽嘗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工業發展帶來的災難性苦果。 在2004年7月下旬的中國淮河,突然爆發有史以來最大的污染團,污水從上游奔騰而下,橫掃千里淮河,黑色污水團全長133公里,總量超過5億噸。更令人擔心的是,這種污染絕非淮河獨有。國家環保總局政策法規司司長楊朝飛在此次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實施目標國際研討會上明確表示,“從總體上看,中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一些地區的環境污染還在發展,工業污染嚴重,全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 據統計,2003年我國工業廢水排放量210多億噸。工業廢水中的化學需氧量排放量510余萬噸,占全國排放量的近四成;工業氨氮排放量約40萬噸,占全國排放量的三成多。工業廢氣污染嚴重,2003年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國排放總量的八成,比上年增長近15%;工業煙塵排放量近850萬噸,占全國排放總量的80%多;工業粉塵排放量1000多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10億噸,比上年又有增長。 我國的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大超出了環境容量。全國水環境中的有機污染物超過環境容量的70%以上。環境監測表明,全國七大水系62%的監測斷面受到污染,其中近一半屬劣五類水質;流經城市的河段90%受到嚴重污染;75%的湖泊出現富營養化;27%的近岸海域水質超過四類,已不適于工業和港口用水。大氣中二氧化硫年排放量超過環境容量的60%以上,酸雨區約占國土面積的1/3。全國1/4人口飲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一些城市存在出現公害事件的危險。 中國制造能否跳出污染怪圈? 楊朝飛司長提供的數據顯示,幾十年來,我國工業累計產生約55億噸廢物和上億噸有害廢物;在造成環境污染的排放廢物中,有70%來源于制造業;每年全國因大氣污染損失740萬個工作日。據世界銀行估計,環境污染給中國帶來相當于3.5%至8%GDP損失。中國科學院的專家更認為,中國經濟成長中有18%GDP是依靠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透支”獲得的。聯合國環境署的一份全球環境展望報告指出,在中國11個最大的城市中,僅煙塵和細顆粒物每年就使5萬多人死亡,40萬人感染慢性支氣管炎。 為什么被外界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面臨如此眾多的環境問題?專家認為,中國制造業經歷了50多年的發展,經濟成就令世界矚目,污染防治取得一定進展,但從整體上看依然沒有走出資源消耗型、環境污染型的經濟增長路線,沒有擺脫傳統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為特征的發展方式,中國的工業化發展也沒有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道路。 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本和代價過大,特別是消耗較高和污染較重的情況相當突出。環保總局提供的資料顯示,中國現在耕地的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淡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我國45種主要礦產的現有儲量,15年后將只剩下6種。石油已經連續多年凈進口,2010年以后將70%以上依賴進口。但就是在這種資源極度短缺、環境容量極度狹小的情況下,中國的經濟卻以高消耗、高污染的方式增長著:中國的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人均自然資源是世界平均值的1/2,單位產值的排污量卻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幾倍,勞動效率僅為發達國家的幾十分之一,經濟不穩定的系數為世界平均值的4倍以上。與此同時,我國能源浪費消耗極大,每萬美元產出消耗礦產資源是日本的7.1倍,美國的5.7倍,印度的2.8倍。 中國拒絕成為“世界垃圾場” 一位專家曾經深有感觸地說:“以前我曾自豪地宣稱中國是‘世界工廠’。但現實是,如果沒有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和制度,產品出廠后,剩下的很可能是一個滿地狼藉的‘垃圾場’。”那么,中國將如何拒絕成為“世界垃圾場”呢? 根據規劃,中國將用3至5年時間初步建立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綠色國內生產總值核算體系,并將其納入對干部的政績考核之中。專家認為,中國在人均GDP1000美元的“小康初級階段”去研究歐美發達國家人均8000美元以上才去實施的綠色GDP,表明我國將不惜成本開發新能源,推廣循環經濟,并通過調整人民的生活消費方式,調整官員的發展觀與政績觀,重建“親近自然、人際和諧”的價值觀體系,最終跨越式地向生態工業文明轉型。 據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水力發電、核能發電和風力發電的裝機容量將分別是現在的3倍、5倍和38倍。國家“863”計劃電動汽車項目已于2001年啟動,旨在研發使用替代能源、尾氣排放低污染的新車型;此外,循環經濟技術、大面積生態退化的修復技術、區域污染綜合治理技術和生態監測預警系統也在研發中;土地、森林、礦產和水資源等4種資源將成為首批參與綠色GDP實物量核算的資源,海南省和重慶市已經開始森林資源核算試點和工業污染、水污染核算試點…… 中國不僅對內堅定不移地實施可持續發展目標,對外也在積極爭取推動公正的國際環境秩序。專家建議,中國應利用國際外交、貿易和環境機制,為發展中國家爭取公平的國際環境秩序。呼吁發達國家在國際環境條約的履約費用中承擔應有責任,以彌補其超額的資源、能源和環境消耗;并呼吁發達國家為發展中國家改善環境的努力提供經濟支持,實現1992年里約大會上作出的無償轉讓環保技術的承諾。 目前值得慶幸的是,中國政府以及越來越多的社會公民和有良知的企業家已經意識到并正在行動著,我們當代人的發展不能給子孫后代留下一個滿目瘡痍的“世界垃圾場”。(來源:經濟參考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