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秋彤/文
剛剛落下帷幕的上海國際汽車展以其浩大的聲勢為組織者賺了個缽滿盆滿。1036家參展商,35萬參展觀眾,每平米近300美金的參展費,上海車展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已躋身于世界一流車展之列。當包括寶馬集團董事長龐克在內的多家跨國汽車巨頭聚合浦東,當法拉利、勞斯萊斯、世爵不遠萬里把自己最新、最豪華的車運到上海時,沒有誰再能懷疑中國汽
車市場所迸發出來的巨大能量。而較之這些,更加令國人激動的卻是國產汽車的崛起,本屆車展參展的自主汽車品牌數量創下了歷年之最。
今年的上海車展,我們的汽車企業到底是看夠了以往車展上那些在世界上都屈指可數的豪華轎車,在自家門口被國人一輛輛買走的場景;到底也嘗夠了面對如潮的觀眾自己卻只能隱身在合資品牌背后倍受冷落的滋味,終于憋足了力量揭竿而起,紛紛帶著自己研制的乘用車新車型趕赴這次國際一流的汽車大展——奇瑞來了、華晨來了、吉利來了,這些原本就鼎力打造自主品牌的企業還不算,長安、哈飛、江淮也隨后加入了這支隊伍,連一直秉持著“打造自主品牌要耐得住寂寞”的一汽,此次也一下子帶來了4款新車型。總共20多款擁有自主品牌的新車型同時亮相,在我國汽車史上可謂史無前例,而那一層層在展臺前駐足不前的觀眾,也表明了國人對自主品牌那份沉甸甸地期待。我們不由地感嘆,這20幾個自主車型不僅僅是一次量的體現,更是一次質的突破,它突顯了國內汽車廠商集體意識的萌動,它讓我們看到,當這種意識漸成氣候時,我們所抱有的建設汽車強國的理想也就有了實現的可能。
當然,慶幸之余我們也應該看到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我國,今天能夠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汽車企業還是少之又少,很多我們擁有自主品牌的車型,其核心技術事實上是掌握在那些我們花錢請的外國設計公司手上,我們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知識產權,這一點依然讓我們感到汗顏。對于中國汽車企業而言,自主品牌之路,無論是外包給國外公司,還是和國外公司合作打造自主品牌,借助外部的幫助都只是短時之需,從產業發展的長遠戰略來看,我們的汽車企業只有逐步培養出自我開發的能力,從技術內涵上支撐自主品牌的發展,才是正確的途徑,也才有前途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