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兩岸新局·經貿:兩岸筑夢共同市場 合賺世界錢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09日 16:32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記者 蕭曼平實習生黃潤瀏兩岸建立“共同市場”乃大勢所趨,無法阻擋,這是臺灣避免被“邊緣化”的必然選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不排除“共同市場”可以采取CEPA模式來操作。但“共同市場”并非臺海兩岸經貿關系的最終形式,兩岸最終會實現經濟一體化,“共同市場”只是其中的一個發展階段。“兩岸建立共同市場”隨著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成為了熱點話題。這個“共同市場”能否建立起來?會以什么模式存在?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經濟室主任李非教授5月7日接受本報電話專訪時表示,臺海兩岸建立共同市場
乃大勢所趨,無法阻擋。但“共同市場”并非臺海兩岸經貿關系的最終形式,兩岸最終會實現經濟一體化,“共同市場”只是其中的一個發展階段。

  “共同市場”是必然選擇

  連戰此次訪問大陸期間呼吁,兩岸應展開經貿交流,建立共同市場。“兩岸共同市場”這一概念是前國民黨副主席、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萬長在此前首先提出的。李非教授認為,“兩岸共同市場”雖在名字上與CEPA相去甚遠,但在基本含義上應該一樣。李非認為,兩岸建立共同市場是大勢所趨,前景看好,這是臺灣避免被“邊緣化”的必然選擇。專家指出,近年來,海峽兩岸貿易持續大幅增長,臺商對大陸投資持續增加,臺灣經濟對祖國大陸的依賴度持續上升,臺灣經濟的“中國化”在不斷延伸。臺灣經濟“中國化”進一步的發展,就是海峽兩岸經濟的一體化或經濟大融合。李非認為,臺灣是一小島,無法獨立發展,必然依附于大國經濟體系或者是大國經濟體系鏈環的一部分。近年來,海峽兩岸貿易發展一年一個臺階,2003年兩岸貿易總額突破500億美元,2004年又突破700億美元,達到783億美元,超過臺灣外貿總額的1/5,相當于臺灣與整個歐洲的貿易總量。據預測,到2006年,兩岸貿易總額將超過1000億美元,將占臺灣對外貿易總量的1/4以上。特別是大陸于2001年取代美國成為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到2004年,臺灣對包括香港在內的大陸市場出口額占臺出口總額的比例上升到約40%;目前,大陸是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和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僅2004年一年臺灣就從大陸獲得近500億美元的出口順差。在某種程度上,臺灣經濟依靠大陸這個火車頭的拉動與支撐。另一方面,中國內地與港澳建立的CEPA安排以及中東盟自貿區的籌建,都對臺灣提出新的挑戰,東亞地區日趨活躍的區域經濟合作及由此產生的貿易、投資轉移效果,都使臺灣面臨“邊緣化”的隱憂。如果臺灣不與大陸建立“共同市場”,將難以躲避被淘汰的結局。

  經濟一體化需20年

  李非認為,兩岸若建立起“共同市場”,也不應該是兩岸經貿關系的最終形式,而只是兩岸經貿關系的一個發展階段。李非介紹說:“嚴格意義的‘共同市場’是通過機制政策協調后的,統一貨幣及關稅(或豁免關稅)的共同市場,但兩岸最終應會實現經濟一體化。此次連戰提到的‘共同市場’,應該已經將其意義放大為‘經濟一體化’了。”李非估計,兩岸的經貿關系發展將會經歷三個階段:初級階段是自由貿易階段,通過關稅優惠、貿易優惠排除貿易障礙,加強兩岸間的經貿合作;中級階段則是通過機制協調,統一降低關稅或豁免關稅,統一貨幣等,從而形成“共同市場”;而高級階段則是實現經濟一體化。“按海峽兩岸的經濟貿易發展情況看,估計最終實現經濟一體化需要約20年左右的時間,”李非說。

  環渤海灣將是熱點

  兩岸“三通”是兩岸建構“共同市場”的前提之一。如能實現兩岸“三通”,會否催生出類似珠三角東岸走廊的新的“世界工廠”區域?李非認為完全有可能。李非介紹說,因為地緣方面的優勢,福建的廈門、福清這些地方有可能像廣東的東莞、江蘇的蘇州等城市般高速發展。但總體看來,若兩岸“三通”實現了,甚至是“共同市場”形成了,臺商的投資重點應該會落在環渤海灣經濟圈。中國東部沿海地區20多年的增長積淀,已為環渤海灣經濟圈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專家認為,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大展活力之后,環渤海灣經濟圈正加速崛起,尤其是京津冀北地區,正在形成中國經濟的第三個區域增長極,有望在2010年左右成為中國經濟板塊中乃至東北亞地區極具影響力的經濟隆起地帶,成為拉動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發動機。若兩岸實現“三通”,進而形成“共同市場”,李非認為,這將為臺灣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國際競爭力帶來極大幫助。“三通”不通,不僅讓臺灣民眾耗錢費時,島內產業也被嚴重拖累。兩岸經濟結構已經漸成一體,客觀上需要物暢其流,不讓直接往來,運輸成本長期居高不下。兩岸實現“三通”,進而形成“共同市場”,將使得臺灣的產業結構從此能夠遵照價值規律的客觀要求經由市場運作,這將極大地降低臺灣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提高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而對于大陸企業,“三通”的實現及“共同市場”的形成將是件“好壞參半”的事情。“對于那些與臺灣有聯系的企業來說是有益的,因為成本降低了,但對于與臺灣沒有任何聯系的大陸企業,‘三通’的實現及‘共同市場’的形成將提高臺灣企業的競爭力,而這些大陸企業無疑要面對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李非說。

  國際投資將傾向“共同市場”

  若兩岸實現“三通”,進而形成“共同市場”,跨國公司在兩岸的投資布局會有何變化?李非認為,絕大多數跨國公司在投資布局上都會著眼于整個亞太市場的布局,而非僅僅著眼于大陸或者臺灣。在“共同市場”沒有形成、“三通”實現不了的情況下,跨國公司在選擇投資上,將會為避開臺海兩岸諸多的人為貿易障礙選擇非大陸、非臺灣的“第三地”進行投資。但假若兩岸實現“三通”,進而形成“共同市場”,跨國公司在選擇投資上就會更多地考慮大陸及臺灣,甚至將亞洲市場的總部放在大陸或臺灣,這對兩岸的經濟發展都是十分有意義的。

  (穗風/編制)(來源:金羊網)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夏日風情
夏日風情精彩圖鈴
母 親 節
溫馨祝福送給母親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