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亞洲經濟的放緩看來更多的是全球(尤其是美國)經濟增長動力減弱的結果而非原因。東南亞國家對出口的依賴意味著它們總是會步其他地區經濟增長趨勢的后塵,而不是帶動其他地區的經濟增長趨勢。另一方面,亞洲地區兩顆耀眼的新星──中國和印度正試圖為國內經濟降溫,以遏制通貨膨脹的上升。亞洲經濟的進一步放緩可能會起到向外輻射的效應。如果中國今年進一步采取措施放緩經濟增長,其影響可能會進一步波及到美國、歐洲等主要貿易伙伴國。
隨著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放緩,全球經濟最富活力的亞洲地區近期前景也開始變得黯淡。
在美國第一季度經濟增長放緩以及歐洲經濟前景不佳的情況下,經濟學家們調低了對這兩個地區今年余下時間里的增長預期,同時調低預期的還有出口高度依賴這兩個地區的亞洲等地。
即使是在這些最新的修正后,全球增長仍較歷史水平更強勁,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仍在快速前進。但全球范圍內出現經濟增長普遍同步放緩的風險卻越來越大。
“情況變得比我們預想的還要糟糕一些,”德銀證券駐香港的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邁克爾·斯賓塞表示。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顯示,預計亞洲最大的幾個發展中國家2005年整體經濟增幅為7.4%。這遠遠高于美國、日本或歐洲的預期增幅,但明顯低于去年這幾個國家總體8.2%的增幅。能源價格可能繼續上揚、美國利率可能繼續上調的前景進一步加大了風險。
到目前為止,亞洲經濟的放緩看來更多的是全球(尤其是美國)經濟增長動力減弱的結果而非原因。東南亞國家對出口的依賴意味著它們總是會步其他地區經濟增長趨勢的后塵,而不是帶動其他地區的經濟增長趨勢。
本幣升值使得亞洲出口商品相對于外國消費者的價格上升,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因為東盟10個成員國有75%的對外貿易是和非東盟國家進行的。在地區內,亞洲的個人消費支出也不足以抵消對外貿易放緩的負面效應。
有一個令人憂心的情況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日本在年初閃爍些許復蘇跡象后,又陷入了沉寂。
2月份,日本政府大幅向下修正了幾個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再次引發有關衰退的議論。上個月,日本央行表示,預計明年消費者價格指數將延續7年多來的頹勢繼續下降。
與此同時,亞洲地區兩顆耀眼的新星──中國和印度正試圖為國內經濟降溫,以遏制通貨膨脹的上升。
亞洲經濟的進一步放緩可能會起到向外輻射的效應。在去年中國實施行政命令抑制經濟增長之后,對中國有大量出口的日本和韓國感到了壓力。
如果中國今年進一步采取措施放緩經濟增長,其影響可能會進一步波及到美國、歐洲等主要貿易伙伴國。主要原材料出口國澳大利亞就高度依賴中國的訂單。如果中國的需求下降,澳大利亞經濟的增長率也會隨之下滑。
上個月,亞洲股市大幅下跌,雖然過去一年大部分時間一些亞洲股市的走勢在全球位居前列。亞洲地區國債收益率曲線變平,預示增長前景放緩。在澳大利亞,長期債券的收益率最近一度比短期債券還要低,這是幾十年來的首次,倫敦經濟咨詢公司LombardStreetResearch表示,這是疲軟乃至衰退即將到來的明確征兆。
企業收益也開始反映出增長放緩、利潤率下降的趨勢。上周,韓國按收入排名第二的汽車制造商起亞汽車公布第一季度經營利潤比上年同期下降89%,原因是本幣匯率上升以及鋼鐵價格上漲;起亞汽車是現代汽車的子公司。
由于類似的原因,日產汽車、本田汽車等日本汽車制造商也預計未來幾個季度利潤率將下降。印度收入最高的軟件外包公司TataConsultancyServicesLtd.第四季度凈利潤較上年同期下降34%,印度盧比兌美元匯率下跌是原因之一。
花旗集團策略師本周的一份報告稱,如果今年亞洲地區企業(不含日本)利潤下降8%-10%,“我們不會感到意外”。一個關鍵問題是除中國外,亞洲國家通過刺激個人消費支出推動經濟增長似乎鮮有成功案例。摩根士丹利的數據顯示,過去5年,亞洲地區個人消費每年平均增長僅4.9%,預計2006年將放緩至4.1%。
亞洲消費者的儲蓄率歷來高于西方人,這里面原因很多,包括許多國家缺乏社會保障系統等。但如果沒有內需的增長,亞洲就只能和現在一樣,隨著西方貿易伙伴國經濟的放緩而放緩。
讓政府和經濟學家憂心的是傳統的刺激經濟增長方法并不總是有效。以日本為例:近年來該國的利率水平接近零,但消費者依然不愿支出。消費需求不足加上出口下降使日本央行不得不令人沮喪地承認,2006年結束前日本仍將難以擺脫通貨緊縮的泥潭。
“有什么能讓消費者增加支出呢?你必須讓他們有信心,感覺無需存那么多錢,”德銀證券的斯賓塞表示,“我們仍認為美國的經濟放緩是逐步的,而亞洲的情況不同,亞洲經濟放緩的速度要快得多。”華雯
(侯穎/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