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許凱 發自上海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1200多年前,詩人杜甫的理想,如今被一幫享受著電腦和互聯網帶來的快捷生活方式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孩子憧憬著。
他們的項目叫“上海家圓”。一個“圓”字泄露了他們的秘密和窘境———他們渴望擁有屬于自己的城市住房。如今,這個項目已經聚攏了18名核心成員(股東)和3200多名注冊會員(志愿者)。這個項目,希望能為其中約500人建造一套以合理價格購買的住房。
朱劍是南通人,女友是河南洛陽人。他們一同前來上海,本來打算今年結婚,但住房和“家圓”項目的開展,“看來這要拖一段時間了”。
與28歲的朱劍一樣,“家圓”18名股東都擁有一個共同特點:沒有住房。他們渴望擁有一套自己的住房。
高房價,讓太多的人承受不起。老家山東的董先生就是其中一個。從上海對外貿易學院畢業后,他先在銀行工作,如今去了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清算會計部。“大學開始到上海,已經將近7年。但買不起房子。上海的房價一直在高位運行。要工作十幾年才能買到一套70平米的房子。”他說。他的同班同學,盡管也有月入1萬元以上者,但至今無一人買房。
與董相比,李昀宏似乎更有戲劇性。2000年,他離開甘肅一家證券公司來上海工作,一直住在朋友的一個房子里。當時,太太在讀書,就把買房的事情拖了下來;現在自己又在復旦大學念MBA。“當時沒有住房壓力,就沒買。現在想買了,但房價太高。不是買不起,而是覺得不合理。”他說。
郭宇新就屬于因房價太高無力買房的人之一。這也是他選擇組織合作建房項目的原因。“與其背負20年到30年的房貸負擔,半輩子光陰為房所累,不如給自己一個機會搏一把。”他說。
“我樸素的愿望,就是擁有一套住房,和父母住在一起,并希望能把‘家圓’這個大家搞好。”X小姐說。
李昀宏告訴記者,當他2月份從報紙和網絡上看到“家圓”項目的消息時,決定加入進來,原因是“我對他們的個人價值觀和理念比較欣賞”。
站在宜山路515號環線廣場1號樓11G房間“家圓”花3000元/月臨時租的辦公室里,記者被一種情緒感動著。十幾個人圍著一張桌子討論著,絲毫不覺得疲倦。晚飯到了,他們中有人下去買了一些包子和豆漿上來,大家一手拿著包子,還一邊七嘴八舌地討論著。
《國際金融報》 (2005年05月09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