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汽車中國業務的急劇滑坡,完全可以作為一個當代商業案例研究記載下來。雖然此事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大眾本身的錯誤和判斷失誤,但其它公司也能從中吸取教訓。大眾汽車是首批投資中國的西方大型制造商之一,長期以來,它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超過50%。大眾的中國業務盈利豐厚,1993年上半年為集團貢獻了多達五分之四的利潤。但大眾的市場份額今年第一季度卻跌至11%。是什么地方出錯了呢?簡單的答案是,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降低了關稅,全球各地的對手車商都趕去中國建廠,令大眾措手不及。由于過
分依賴桑塔納這一型號陳舊的轎車,對一系列產品的推出處理不當,加之重新定位其品牌的努力執行不力,致使大眾的防御被削弱。此外,由于擁有兩家中國合作伙伴,而它們各自生產不同的車型,因此大眾不能創造一個一體化的全國分銷網絡。當公司發起反擊,實施一個60億歐元的投資方案以期讓產能翻倍時,卻撞上了去年信貸緊縮引發的車市崩潰。這場滑坡促使需求轉向提供更新、更小車型的競爭對手一邊,尤其是韓國的現代汽車,它現在已是中國市場的領頭羊。這里有三個突出的教訓。首先,雖然外國企業可以在中國建立主導地位,但這種地位可能很脆弱。由于降價、過度投資和仿制產品導致競爭加劇,先行者優勢(連同其創造的利潤)將會喪失。其次,雖然中國經濟有望實現長期增長,但增長曲線也許不會很順暢。最后,對于那些特別嚴重依賴中國市場利潤的跨國公司,投資者應當小心謹慎:這些公司的成功可能要歸因于一些特殊、暫時的因素。畢竟,企業若能在這個全球最艱難的市場上興旺發達,那它們在其它地方的表現應該也同樣出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