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以牛、羊為主的畜牧業生產位居全國前列,發展絨毛、皮革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特別是羊絨產業,是農畜產品中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之一。
一、羊絨產業發展現狀
白絨山羊是內蒙古自治區的主要畜種之一。依托豐富的原料資源,成熟的加工技術,較為完備的科研體系,內蒙古羊絨產業從原料生產、收購、加工,到產品開發和銷售,都已形成穩定的渠道,實行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實現產業化發展的條件已經成熟。
據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副廳長周文毅介紹,到2004年,全區絨山羊存欄數1719.13萬只,占羊存欄總數的32%,約占全國絨山羊總數的32%;羊絨產量達到5552噸,約占全國羊絨產量的38%,世界羊絨產量的約1/3,山羊存欄和羊絨產量都位居全國第一。經過產地農牧民和畜牧科技人員精心培育的良種絨山羊“內蒙古白絨山羊”、“烏珠穆沁白絨山羊”和“罕山白絨山羊”三個品種,是內蒙古獨特的畜種資源,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阿拉善盟、錫林郭勒盟、赤峰市、興安盟六個盟市的羊絨主產區,數量已達到517萬只,形成了內蒙古白山羊絨、烏珠穆沁白山羊絨、罕山白山羊絨三大主要羊絨生產基地,構成了西部優質山羊絨產區和中東部優勢山羊絨產區兩大主產區。這三個山羊品種個體產絨量一般在400克左右,比未選育的土種絨山羊產絨量及全國平均產絨量均高出一倍多。所產羊絨因其纖維細、強度大、勻度好、光澤潔白、導熱性小的特點,被譽為“纖維寶石”、“軟黃金”。鄂爾多斯白山羊絨還獲得了國家質檢總局頒發的《國家原產地標記注冊證書》。
內蒙古自治區羊絨加工業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經過80年代中和90年代初的“羊絨大戰”,一批企業和羊絨經營大戶完成原始積累后迅速崛起,擴展和建立了一批羊絨加工企業。到目前,全區共有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羊絨加工企業161家,其中規模以上加工企業118家,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23家,10億元以上企業2家,“鄂爾多斯”為全國三家上市羊絨企業之一,“鄂爾多斯”、“鹿王”兩個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全區已形成羊絨設計加工能力2.3萬噸的規模。2004年實際加工原絨1.2萬噸,加工量是全區絨產量的216%;生產無毛絨5752.4噸,羊絨衫1001.27萬件,實現銷售收入109.5億元,增加值35.6億元,出口交貨值達到 4.7億美元,羊絨制品產量、銷售收入、出口交貨值均列全國第一位。僅鄂爾多斯集團2004年就生產羊絨衫669萬件,占全區羊絨衫生產總量的67%,實現銷售收入38.8億元,出口交貨值2.1億美元,國際國內市場占有率分別為30%和40%。鹿王集團2004年生產羊絨衫440萬件,其中國內生產240萬件,占全區羊絨衫產量的24%,實現銷售收入工3.4億元,出口交貨值9141萬美元,國際國內市場占有率分別為20%和25%;僅這兩家企業就占據了全區羊絨衫產量的90%、國際國內市場的50%和65%,多年穩居國內羊絨加工企業的前列。
有的羊絨加工企業在產品和市場開發方面,已經具備了國際競爭力,開始向國際品牌邁進。鄂爾多斯集團為使其產品能夠保持世界領先水平,建立了國家級技術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與歐洲優秀服裝設計公司合作在北京成立了服裝設計公司,2003年又投入200萬美元,在意大利構建了自己的銷售公司,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注冊了自己的國際商標,在國外建立了7個銷售公司、2個加工廠、26個專賣店。鹿王集團專門針對歐美市場,在香港和馬島建立了2個加工廠。此外,維信、東達蒙古王、盤古、春雪、大興、銀源等一批羊絨加工企業也都達到了一定的生產規模,形成了內蒙古自治區獨特的“羊絨兵團”,在世界羊絨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同時,規模以上羊絨加工企業還帶動了30萬戶,124萬多農牧民進入羊絨產業鏈,全區農牧民人均從羊絨生產中得到85元的純收入。有的企業已與農牧民建立了比較成熟的產業化利益聯結機制,例如,維信集團自己建立了6個種羊場,無償為農牧民提供種羊,在原料收購上采取“最低保護價、二次結算、高補低不退”的方式,與6個旗縣,26個蘇木,12000多戶農牧戶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為羊絨加工企業與農戶之間建立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做了有益的嘗試。
二、細羊毛產業發展現狀
羊毛是內蒙古自治區的主要畜產品。2004年全區羊毛產量8.6萬噸,特別是細毛羊及細羊毛生產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細羊毛產量已位居全國第一,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2004年細毛羊存欄1174萬只,占全區綿羊存欄總數的32.6%;細羊毛產量4.6萬噸,約占全國細羊毛總產量的1/3。目前內蒙古已培育出8個細毛羊品種,達標羊數量460萬只,位居全國之首,生產的細毛平均污毛產量4千克,平均凈毛率在40%以上,羊毛長度8厘米以上,羊毛主體細度60-64支,部分核心群細毛羊生產性能和羊毛質量已達到或接近中等澳洲美利奴羊的水平。
與細羊毛生產能力相反,內蒙古的羊毛加工轉化能力卻很弱。到2004年底,內蒙古有百萬元以上羊毛加工企業28家,綜合加工能力約2.2萬噸,2004年實際加工原毛1.8萬噸,生產凈毛、毛條10750噸,地毯129萬平尺,粗紡面料498萬米,羊毛絮片及服裝2000噸,羊毛制品11.7萬件,實現銷售收入5.3億元。產品以粗毛地毯和初加工的洗凈毛,低檔次的絮片服裝為主。
三、皮革及駝絨、羽絨產業發展現狀
內蒙古皮革皮毛、駝絨、羽絨資源豐富,品質優良,在全國有一定優勢。特別是隨著農區畜牧業的快速發展,以牛、羊為主的牲畜飼養量近三年一直保持在5800萬頭(只)以上,年均出欄羊2000萬只以上,牛100萬頭以上,生產牛羊皮2000萬張以上,2004年全區牛皮產量達到199萬張,羊皮3839萬張,分別約占全國產量的3%和11%。而且隨著傳統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羊舍飼圈養量和牛育肥量逐年加大,牲畜皮膚病、寄生蟲病和針茅草危害得到有效控制,皮張質量逐步提高。內蒙古也是我國主要駝絨產區,駱駝存欄和駝絨產量僅列新疆之后,位居第二,2004年生產駝絨317噸。在肉鵝、肉鴨加工企業的拉動下,全區的鵝、鴨羽毛產量也迅速增加,2004年約產鵝、鴨羽毛11375噸。
與皮張產量快速增長相反,內蒙古的皮革產業發展卻十分滯后。全區現有以畜產品為主的規模以上流通企業1.4個,有百萬元以上皮毛加工企業9家,年消化原皮約100萬張,2004年實現銷售收入1.1億元,產品以剪絨拖鞋、剪絨毯為主;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駝絨加工企業1家,2004年實現銷售收入456.6萬元;沒有百萬元以上皮革加工企業,只在烏蘭察布市集寧區皮件一條街上有皮件加工銷售戶380家,產品以低檔皮衣、皮手套、皮拖鞋為主,2003年實現產值2.8億元,占全國皮革產業2103億元產值的0.13%,是浙江海寧皮革產業產值的2%,河北辛集皮革產業產值的約7%,大部分皮張以原料的形式流到區外。
(信息來源: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