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對國企,人們并不陌生。曾幾何時,國企是社會的寵兒,是金飯碗、鐵交椅,人人羨慕;曾幾何時,國企在人們眼中漸漸蒙上一層灰色,總是與虧損、下崗、低效、經營不善這樣的貶義詞聯系在一起……如今,經過多年的改革、改制,歷經市場經濟的摔打和錘煉,國企怎么樣了呢?它們的效益還行嗎?在與同行及競爭者的賽跑中,它們處在怎樣一個位置?
國企到底能不能辦得好?能不能與外資、民營企業一樣充滿活力?為讓社會重新了解和認識國企,本報記者深入廣東部分大型國有企業,推出這組《另眼看國企》報道,敬請讀者垂注。
經歷了多年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錘煉,廣東國有經濟非但沒有“縮水”,反而越做越強
欲知廣東國企,先看兩組數字———其一,國務院國資委最新公布的地方國有資產總量排序表。廣東的數字是7930.8億元,高居全國31個省區市榜首。在排行榜上分列第二、三位的是上海(5225.3億元)和浙江(4393.1億元)。一比嚇一跳,廣東遙遙領先!其二,廣東國企1997年-2004年的一些對比數字。截至2004年底,廣東省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總戶數為9265戶,比1997年減少63%,但國有工業銷售收入、利潤總額、資產總額卻分別比1997年增長了124.72%、258.83%、30.77%。兩組數字,說明一個意思———歷經多年改革開放,廣東國有經濟的分量非但沒有在改革中“縮水”,反而越做越強了。
國企的家底還很厚
“這似乎有點出人意料。”省國資委綜合法規處處長高慶說。第一個沒想到,廣東國有經濟還有這么厚的家底。廣東國企本就“底子薄”,歷史上國家投入不多,加上改革開放后廣東的私營和三資企業蓬勃發展,許多人都以為,廣東私有經濟比重會較高一些、國有經濟比重會較小一些吧。但是全國排序表一出來,令人大吃一驚!第二個沒想到,國企還有這么雄厚的實力。近些年來,國企在人們眼中蒙上了一層灰色,總讓人們聯想起虧損、下崗、低效之類的貶義詞。然而事實卻是,伴隨著廣東經濟連年強勁增長,各種經濟形式也齊頭并進;國企雖然數量減少了,但是它們的總體實力卻年年增強,叫人刮目相看!
國企的效益挺不錯
統計表上,無論從哪項經濟指標看,廣東國企的效益都挺不錯———2004年,全省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利潤總額、稅金總額、資產總額分別為5469.76億元、347.09億元、365.64億元、6416.43億元,同比增長分別達到21.8%、32.9%、23.1%、7.1%,綜合經濟效益指數同比增加29.8個百分點。這樣的經營業績,即使與外企或是私企相比,也毫不遜色。再看看省國資委監管下的20戶省屬“航母級”國企。2004年,這20戶國企實現銷售收入1458.24億元、利潤總額105.58億元。20戶中實現盈利的有19戶,盈利面為95%。粵電集團、粵港控股集團、交通集團、韶鋼集團等“巨頭”,去年的利潤總額每戶均超過了10億元,合計達到90.22億元……
國企仍然是主力軍
在2004年評出的“廣東最大50家企業”中,國有企業入圍21家,占整體的45.3%;其資產總額、利潤總額和從業人員分別占整體的34.5%、35.3%和60.3%。總體而言,國企在仍居控制地位,在廣東經濟中舉足輕重。據廣東省國資委的統計,目前全省規模以上的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2009戶,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7.7%;這不到一成的國企,資產總額的比重卻接近全省的三成(29.4%);其貢獻的稅收額,接近全省的一半(45.6%)!數字是硬邦邦的,但體現的是硬道理———今天,國有經濟依然在廣東唱著主角,在全省國民經濟中繼續發揮著主導作用;國企,依然是廣東經濟的“主力軍”!本報記者 傅漢榮 通訊員 粵資綜(觀宇/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