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我國進出口貿易總值為295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3.1%。其中,出口1558.9億美元,增長34.9%;進口1393.1億美元,增長12.2%。從目前的情況看,今年我國對外貿易形勢可望好于去年。但同時也應看到,我國貿易出現了很多新情況和新問題,貿易摩擦多、資源消耗多、附加值少、知名品牌少,這“兩多兩少”仍然困擾著我國對外貿易。隨著我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和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我國同世界經濟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響越來越大。從國際經濟形勢看,一方面世界經濟增長和貿易增長,有利于我國經濟穩定發展并繼續
擴大對外貿易;另一方面國際資本和國際產業轉移,有利于我國穩定并擴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從對外經貿的環境看,有利于我國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全球區域經濟合作和貿易投資自由化趨勢進一步增強,市場、資源、資本、人才等要素的重組和流動加快,增大了我國對外經貿活動的回旋余地。但是,不可否認,我國對外貿易仍存在著一些不確定因素,一是美元匯率走向不明,使我國出口交易不確定風險增加。二是國際石油價格在高位波動,生產資料價格大幅上漲,將導致出口商品成本上升,削弱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三是針對我國的貿易摩擦加劇。去年一季度,我國進出口貿易總值比上年同期增長38.2%,而今年一季度,我國進出口貿易總值比去年同期增長23.1%,今年3月份出口增速回落,進口增速回升,據海關統計,3月份當月,我國實現進出口總值1160.1億美元,增長25.6%。其中出口608.7億美元,增長32.8%,比1至2月累計出口增速回落3.4個百分點。這是否意味著我國對外貿易進入“增長型衰退”期,對此,專家認為,中國后三季度外經貿進出口雖難以繼續保持一季度高速增長勢頭,但總體形勢仍比較樂觀,預計全年外貿進出口增長15%以上,是否進入“增長型衰退”期,要看今后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隨著我國產品競爭力的提升和出口貿易持續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我國出口產品已成為各國關注并采取措施牽制的焦點。貿易摩擦的方式也與以前不同,以前的摩擦是關稅、配額許可證,現在表現為反傾銷、反補貼、技術壁壘、綠色壁壘以及勞工和社會標準。一些國家頻頻利用技術壁壘、環境壁壘、綠色壁壘等手段對我國商品進口設限,我國商品受到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的案例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從國際來看,我國產品出口所面對的,一是現行的國際經濟秩序存在對發展中國家貿易的歧視性因素,使得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在貿易的技術性手段方面具有先天性“優勢”;二是貿易保護主義在作祟。從國內來看,中國產品成為世界各國的反傾銷調查對象,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偏低。從我國貿易政策看,中國傳統貿易戰略是以“出口創匯”為基本指導原則的。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努力擴大出口一直是中國對外開放的一項重要內容。為了擴大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如為出口企業提供優惠貸款、貼息、出口補貼、退稅等,這些措施的實施使得中國外貿出口連續20多年保持比中國GDP增長高出一倍的速度增長。但是,這種帶有濃重的“重商主義”色彩的貿易增長方式也帶來負面影響:一方面,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扭曲了國內經濟的資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特別是出口退稅已經成為中國外貿發展的巨大成本和代價。另一方面,持續的貿易盈余也會使我國的外匯儲備居高不下,對本國的匯率穩定和經濟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可以說,貿易摩擦增多是中國傳統貿易戰略的必然結果。從貿易商品看,我國出口商品大多為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制成品,而這些又以加工貿易為主。同時,由于中國勞動力價格便宜,中國的出口廠商在國際市場上一味壓低價格,造成中國出口產品長期處于增量不增值的局面,產品的升級換代緩慢,缺乏核心競爭力。由于價格偏低,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容易造成傾銷的錯覺,引發國際經濟摩擦。特別是在世界不少國家目前還不愿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情況下,中國商品在國際反傾銷調查中往往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專家認為,要破解中國與世界貿易摩擦不斷加劇的難題,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徹底改變傳統以出口創匯為首要目標的粗放式外貿發展戰略問題;要加快出口增長方式的轉變,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要實現出口“規模導向型”向“效益導向型”轉變,使對外貿易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和國際競爭力提升轉變。貿易摩擦一直是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從短期來看,頻繁的貿易摩擦必然會對我國外貿進出口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但是,如果我國能夠努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那么我國對外經貿就能保持健康、持續、快速發展的勢頭。
信息來源:金融時報
(信息來源: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