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旁還有多少潛危機產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5日 10:19 經濟參考報 | ||||||||
從杜邦不粘鍋被指含有致癌物、肯德基的涉紅事件,到聯合利華旗下一款知名茶產品被傳含氟過高,再到“高露潔牙膏含有化學物質三氯生,長期使用可能致癌”的消息成為媒體關注點……僅僅半年時間,公眾經歷了“全方位的生命威脅”,難怪周圍人無奈感嘆“我們還能吃什么、能用什么,還能信什么!” 據有心人觀察,以上潛危機產品的出現有著幾乎完全相同的暴露軌跡:國外研究機構
同樣的事發軌跡自然顯現出了其中的某些問題,比如,“媒體的迅速反應”,是不是“誤導”或“小題大作”,筆者不敢妄加評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盡管尊重或是實現公眾知情權是公認的道理,但通過何種渠道、何種方式卻是值得商榷的。至少目前看來,多數報紙僅是通過“拼湊”的技巧保持了“新聞不漏報”的業內準則,顯然缺乏更為嚴謹的核實。這也就難怪,在人民日報駐英國記者施曉慧發回題為《高露潔事件:研究者稱媒體在斷章取義》的文章后會引發新一輪關注熱潮。 再比如,緣何對于潛危機產品的認知均出自于國外研究機構又或是政府監管部門?與其敏銳的反應相比,至少有三點值得思考:其一,政府監管部門是否應更為詳盡地劃分各自的管理門類,盡可能減少監管真空地帶的存在,在國外出現類似于“高露潔可能致癌”的結論時,監管部門能否第一時間站出來,發表自身對于這一事件的看法,而不是等在一邊觀望事態發展;其二,本著“生命誠可貴”的信念,對于在一些國家已經被強制下架的產品,能否執行“比照下架”的原則,亦在國內實行該批次、品種、品牌的下架,直至國內相關機構發出準確的檢測報告;其三,負有行政職責的政府監管部門能否委托一些具備一定科研水平與誠信水準的研究機構充當第三方檢測機構,對公眾生活中食品與日用品領域的熟識品牌實行不定期抽檢,并定期公布檢測結果。想必,多管齊下后,潛危機產品怎么少會少點吧。(來源:經濟參考報)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