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 園/文
在不久前舉行的第九屆東西部投資與貿易洽談會上,被譽為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小巨人”的陜西法士特齒輪有限責任公司與陜西汽車齒輪總廠共同投資4億元建設的鍛、鑄造兩大技改項目正式簽約。
兩項目達產后,可新增工業總產值8億元,新增稅金8000萬元,成為西部最大、國內一流的現代化鍛、鑄造生產基地。
陜西法士特齒輪有限責任公司是我國最大的重型汽車變速器生產企業和齒輪產品出口基地,其重型變速器已出口美國、東南亞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實現了OEM齒輪產品的大量出口,而且開創了國產重型變速器大批量出口歐洲和亞洲的先河。在“西洽會”簽約現場,記者采訪了陜西法士特齒輪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大開。
李大開說這次成功簽訂的兩個項目將會大大提高法士特的生產能力,將對企業發展起到極大的補充作用,有利于達到企業創收、國家獲益的雙贏效果。
記者:自主經營權使法士特轉入快速發展軌道,您是如何運用自主經營權來處理企業所面臨的資金和技術問題的?
李大開:我們不斷追求技術創新,尤其是自主研發許多非常契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使法士特迅速地占領了國內重型變速器市場,這正是企業自主經營權與技術創新結合所取得的成效。而法士特在國內重型變速器市場高達92%的市場占有率又吸引了世界上最大的變速器公司——美國伊頓公司的關注。通過與伊頓公司合資使企業擁有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技術。與此同時,法士特充分行使自主經營權,實現了與上市公司湘火炬合資,及時吸納了資金,并迅速投入技術改造,市場覆蓋率大大提高。
記者:當很多企業還在為眼前利益打算時,您已經考慮到了10年以后的法士特,您如何看待超前意識?
李大開:緊迫感和危機意識使我不得不考慮這一問題。法士特今天處于全國同行業第一,無論是銷售收入、利稅總額,還是出口創匯都在同行業中遙遙領先。但我們不能放松警惕,要時刻保持危機意識,我們將今年定為“思考提升年”,預示著企業全體人員要全面反思,從問題中總結經驗,重新認識企業自身。企業的發展決不能寄希望于跨國公司,之所以與跨國公司聯盟,是為了吸收其先進技術、經驗,為企業走上自主研發的道路作鋪墊。
記者:作為陜西國企改革成功的典范,法士特從職工到領導都認為您是企業的“主心骨”、“領航人”,您帶領法士特成功地實施了一系列改革,使企業成為陜西國企改革的典范。您能否為國企改革提一些建議?
李大開:法士特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績,是我們抓住時機比其他企業先走了一步,但稱不上典范。如果要談國企改革的經驗,我認為,首先,作為企業領導必須牢固樹立一個信念就是貴在自立。其次,在發展中企業還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充分認清自身的特長和不足。誰最了解企業具體情況?不是省長,不是市長,而是企業的廠長。企業的改革基礎如何,職工思想狀況怎樣,企業發展環境怎樣?企業廠容、廠貌、廠風怎樣?這些廠長都應該非常清楚。所以我們提倡“一廠一策”,即結合企業自身情況、所處環境及企業的能力,一步一步地確定改革措施和改革方案。再次,改革一定要循序漸進,千萬不能一蹴而就。
記者:法士特改制當中您認為起到關鍵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李大開:首先,應該是分配制度的改變。例如,實行“計件工資制”將職工工資和企業效益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其次,就是用人用工制度的轉變。從原來國企干部“上臺就難下來”的狀況改為“干部能上能下”的靈活機制。我剛接任廠長時,企業有183個中層干部,改制后僅保留了80個。其余的大部分當了工人,其中相當一批具備大學文憑。剛一開始,有部分人對新制度不適應,但隨著改革力度加大、持續性的提高,大家逐漸認識到新的用人用工制度對企業收效明顯。第三,提倡知識就是生產力,在國有企業里很多人持有“只有干體力活的工人才能直接創造勞動價值”的狹隘觀點。然而,我們在四個半月發不出工資的困境中,給予知識分子種種鼓勵,使他們充分發揮潛力和創造力,為企業研發以及拓展市場出謀劃策。第四,在最關鍵時刻抓住了最關鍵的機遇,就是與上市公司湘火炬的合資,解決了企業發展中的兩大難題,即資金來源和機制轉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借助與上市公司合資進行了大張旗鼓的改制,從根本搞活了企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