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博鰲四月二十四日電 題:直擊博鰲:中國頂級企業國際化征程上的酸甜苦辣
中新社記者王辛莉
國際化,曾經是眾多中國企業家口中的時髦詞匯,甚至被當作企業的美麗包裝。然而,聯想、海爾這兩家處于中國最頂級企業行列的企業,今天卻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大嘆國際化
征程上的酸甜苦辣,讓人深思。
橄欖枝背后的挫折
聯想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楊元慶說,中國自有品牌在世界上面臨認可度低的現狀,在海外招募不到優秀人才。當IBM想伸出橄欖枝時,聯想毫不猶豫地抓住這個機遇,聯想在國際化征程中邁出實質性一步。然而,聯想卻迎頭遭遇美國法律問題。好在聯想調整心態,及時化解難題。楊元慶表示,只了解中國法律規則將很難適應海外市場,走國際化道路必須了解和遵守各個國家的法律要求。
針對聯想的遭遇,海爾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的經驗是,所有的法律問題要在事情發生前解決。
國際化路上“三步走”
海爾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國際化,目前在海外有三十多個生產基地和許多研發中心、營銷中心。十多年的經歷,張瑞敏的感受是:越做越難。他坦率地說,到了國際市場才知道,中國企業的后發劣勢差距之大。他比喻自己是一名新手,面對的是國際級的超級競爭對手,及一個早就被瓜分完的海外市場。
張瑞敏認為,中國企業國際化要“三步走”:一是走出去,混個臉熟,讓國外主流市場知道企業名牌;第二步是走進去,不但走主流市場,而且要在主流市場的主流渠道銷售主流產品;最后是走上去,海爾的目標是,成為當地的主流品牌,雖然非常難,但是必須要達到目標。海爾沒有通過并購的方式進入國際市場,他希望在國際上打造一個中國人自己的世界名牌。
人才瓶頸
“聯想”和“海爾”均表示,中國企業國際化遇到的最大問題和困惑是人才問題。海爾在海外的公司和工廠大多聘請當地人,如何讓海爾的企業文化和當地文化融合,問題嚴峻,而且兩種文化的溝通有時顯得非常困難。
另外,中國企業國際化不僅是要把產品賣到全球市場上去,更重要的是樹立國際化企業的形象,擁有國際化文化。在股權結構、融資渠道、戰略伙伴等深層次方面也必須實現國際化。海爾的經驗是,把國內和國外市場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并把國內市場優勢轉化到國外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