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皇家藝術院院士奧爾接受本報記者專訪稱:
在中國畫畫就像編小說
深圳商報駐北京記者姜媛
從幾千張明信片拼貼成的巨型大熊貓到光影駁雜的廟宇繪畫,七位來自英國的皇家藝術院院士,凝聚著對中國文明的欣賞與好奇,在北京呈上一席中英文化交融的盛宴。其作品包括繪畫、印刷、拼貼、雕塑,共同源于七位藝術家不久前的中國之行。
七位皇家藝術院院士可謂是個風格迥異的矛盾集結。創作《月光下的中國》的約翰·貝蘭尼,擅長鮮明逼真的色彩運用;最年輕的大衛·馬克則喜好利用隨手找得到的材料,例如成千上萬的廢舊報紙、雜志等進行創作,《佛像》、《兵馬俑》……此次展覽的巨型拼貼作品也由此而生;被中國街頭的大幅標語所吸引的赫斯李,突破語言限制而創作的《共筑藍天》,使用了簡潔的中國漢字與夸張的色塊,形成了語言文字與視覺藝術的交互融合……其他作品也都以各自特色對參觀者形成著視覺與心靈、東方與西方文化融合的巨大沖擊。本報記者借展覽之機在中國美術館特別對七位院士之一的克里斯·奧爾進行了專訪。
“中國對于我們這些西方藝術家是個神奇的地方,我們對她的濃厚興趣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得以充分迸發”,克里斯·奧爾強調,中英藝術有差異,但無限制。而這一切在本次展出的七位大師級作品中也確實展露無疑。
中國帶給他童年的新奇與興奮
克里斯·奧爾于2004年首次到中國參觀,穿梭于香港、上海、北京后,中國不同特色的城市給奧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海對話》、《北京公園》、《上海布基馬基》等作品的創作就源于此。
奧爾將自己對中國的感受比喻成童年時對許多陌生事物所產生的那份新奇與興奮;“街道上的商店、標識、路人帶給視覺上的新體驗,當地的語言是聽覺的挑戰,食物是味覺的新發現,而嗅覺則充滿了迷幻與震撼。”奧爾在說起中國的感受時十分興奮,幾乎將所有的感官都排上陣來,他覺得目前的中國對于西方的藝術創作者已經不僅僅是神秘的誘惑了,中國全新而快速的發展對所有人都形成了一股力量巨大的沖擊。
上海就像在跳踢踏舞
奧爾最終選擇了大都會上海作為他創作的主題,他使用了一種帶有震撼力的筆觸來描繪著這不斷改變、創新的城市。“上海是個節奏極快的城市,中國現在有很多城市都與此類似,尤其在南方”,奧爾向記者介紹,為了表現出上海的快速與緊湊,他使用的畫面線條也充滿了精力與動感,像踢踏舞又小又快的步伐一般。
在展覽大廳中記者在醒目位置看到了奧爾幾幅作品中的一幅:《上海布基馬基》,這幅500X67公分的畫作,采用了現場素描及拍攝數位相片相結合的方式,展現了從金茂大廈看出去的上海市景。提到現場素描,奧爾幽默地說,在中國作現場素描是十分安全的事,但不見得很實際,因為一大群友善的群眾會聚過來圍觀這場免費的娛樂,并且還會利用這個機會來練習他們的英文。對于現場素描及拍攝數位相片相結合的方式,奧爾認為,這樣既可以捕捉臨場感,而數位相片又可以記錄到詳細的細節。
普通人群激發創作靈感
奧爾喜歡中國的不同城市,他覺得在中國的創作好像一部根據事實事件改編的小說,一切都發生在一個個由夢編織成的都市,這種似假還真的感受,在他看來,也是藝術的存在現象,那就是為了創造一個新的真實世界。
在被問到在華期間,喜歡名勝還是其他什么時,奧爾眼里閃著快樂的光芒,“我去過長城、紫禁城……但是我更喜歡街頭那些普通人群的生活和情懷,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可以激發我創作的靈感,我在上海停留了兩周,在北京也待了一段時間,看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更領略到令人難以忘懷的華夏風情。”
【克里斯·奧爾】
1943年出生,就讀于皇家美術學院,1995年獲選為皇家藝術院院士。
奧爾目前是皇家美術學院版畫系教授。他堅持英國傳統中粗俗、戲謔的一派。其特色更類似托馬斯·若蘭森那種對人間喜劇百態的寬懷和笑釋,而與更尖刻、玩世不恭的霍加斯及詹姆士·吉瑞有所不同。
他主要是一個蝕刻家和平版印刷家。此外,他還是位身懷古怪奇技的制圖師。他的作品看來直截了當、簡單不過,有時甚至粗糙不堪,然而令我們入迷的卻正是他作品的精確敏銳,和他自己創造出的鮮活的、想像的大千世界。
作者:深圳商報駐北京記者姜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