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就中日經貿關系答記者問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3日 10:14 經濟參考報

  不希望中日之間經貿關系受到傷害

  新華社北京4月22日電 商務部部長薄熙來日前就中日經貿關系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中日經濟有很強的互補性

  問:

  日本是中國重要的貿易伙伴和吸收外資來源地,當前中日經貿關系的總體狀況如何?

  答:

  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中,中日之間的經貿關系發(fā)展很快?偟膩碚f,中日經貿合作的利益是平衡的,也正因為互惠互利,才有20多年的長足發(fā)展,并給中日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在的利益。目前,中日經貿關系與中美、中歐經貿關系已成為我國對外經貿關系的三大板塊,去年的雙邊貿易額均超過1600億美元。中日之間的經貿關系不但對雙方十分重要,也在影響著亞洲乃至世界。

  1972年,兩國實現了邦交正常化。33年來,雙邊貿易額增長了160倍。中日兩國已互為最大的進口來源地,日本是中國第三大出口市場,中國是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場。中日兩國還在科技、教育、旅游等各個領域開展了廣泛的合作。

  問:

  您如何看待中日經貿合作的互補性?

  答:

  中日經貿合作發(fā)展迅速,20多年間逐漸形成的規(guī)模,在世界經濟史上亦不多見,這一事實本身就說明中日經濟有很強的互補性。在一定意義上,這是由中日兩國在經濟結構上的差異性決定的。中日兩國既是近鄰,文化相通;又有差異,可以互通有無。從生產要素結構看,日本的資金和技術是中國經濟建設所需要的。日本已成為中國第三大外資來源地,也是中國引進技術的主要來源地,近幾年都位居前三位。同時,中國巨大的市場和活躍的商機、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智力資源又是日本經濟發(fā)展所特別借重的。根據日方的統(tǒng)計,近年來日本對華出口大幅上升,已成為日本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

  從進出口商品結構看,中國對日本出口的礦產品、農產品、輕紡產品等有明顯優(yōu)勢。2004年,上述商品出口占對日出口總額的43%以上。中國從日本進口的主要是信息技術產品和機械設備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2004年,中國自日本進口機電產品651億美元,占自日進口總額的69%;其中高新技術產品進口298億美元,占自日進口總額的32%。

  事實證明,日本經濟的復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對華經貿合作;同時,與日本的經貿合作也對中國的產業(yè)結構調整和擴大就業(yè)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中日兩國發(fā)展經貿合作有利于取長補短、優(yōu)勢互補,實現共同發(fā)展。

  抵制商品將損害雙方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

  問:

  近期中日之間發(fā)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社會上也有人提出了抵制日貨的言論。這些是否會對兩國經貿關系產生不利影響?如何看待在華投資的日本企業(yè)和中國市場上的日本產品?

  答:

  中日兩國的經貿關系是互惠互利的,兩國經濟界和人民都從經貿合作中獲得了利益。中國良好的投資環(huán)境,巨大的市場潛力為日本企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而在華日資企業(yè)為促進中國經濟發(fā)展也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據測算,在華日資企業(yè)直接和間接吸納就業(yè)人數920萬人;2004年,日資企業(yè)繳納稅收約490億元。日本投資者也從中國經濟發(fā)展中獲得了相應的回報。

  我們不希望中日之間的經貿關系受到傷害,因為它來之不易,經過了中日雙方許多熱心人的精心培育。正是出于對中日經貿合作的高度重視,我們才越加堅定地要求日本政府能夠切實采取措施,認真對待中國人民的關切,妥善處理涉及中國人民感情的原則問題,為促進雙邊經貿關系的發(fā)展營造必要的條件和良好的氛圍。

  現在社會上有人提出抵制日貨,起因是想表達對日本一些人否認侵略歷史等一系列錯誤言行的不滿。實際上,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生產要素相互交流、按價值規(guī)律進行配置,經濟發(fā)展已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許多外國品牌是在他國以合資或合作的形式生產的,企業(yè)利益交織在一起,這已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生活中的普遍現象。因此,抵制商品將損害雙方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不利于我們的對外合作與發(fā)展。我們相信這部分群眾會理智地表達愛國熱情,自覺維護社會穩(wěn)定,把愛國熱情轉化為做好本職工作、推動經濟發(fā)展的動力。

  中國政府一貫致力于建設有利于各國對華貿易往來和投資的良好環(huán)境。我們將依法保護包括日本企業(yè)在內的一切在華外商的合法權益。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和世貿組織的重要成員,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堅持對外開放,發(fā)展同各國的正常貿易往來。各國商品都會在中國市場受到公正的對待。同時,我們也希望日本工商界多做有利于深化雙邊經貿合作的事情,共同促進中日友好合作。

  “政冷經熱”狀態(tài)難以長期保持下去

  問:

  如何看待當前中日關系中“政冷經熱”的現象?

  答:

  近來在分析中日關系時,經常有“政冷經熱”的說法,這是一種形象化的比喻,既然是比喻,就不盡全面和準確,但這個說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中日關系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應該說,“政冷”的局面是兩國人民都不愿看到的,而“經熱”則是我們樂見的,符合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

  中國的歷任領導人都十分重視發(fā)展與日本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這已成為我國一項基本的外交政策。中日之間之所以會出現“政冷”的不正,F象,根本原因是日方沒有正確對待歷史問題。近年來,日本領導人堅持參拜供奉甲級戰(zhàn)犯的靖國神社,日本政府最近又允許美化侵略歷史的教科書出臺。日方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的錯誤言行引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不滿和憤慨,屢屢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這是導致目前不正常的“政冷”現象的根源。

  相較中日之間的“政冷”現象,中日經濟界在經貿合作方面始終是積極和熱忱的,并互有所望,互有所得。加強經貿合作已成為雙方的共識,兩國經濟界都十分珍惜這一經過不懈努力才形成的互惠合作的局面。

  但中日關系“政冷經熱”的狀態(tài)是難以長期保持下去的,如果不和諧的政治關系持續(xù)下去,必然有傷于兩國經貿合作的發(fā)展。事實上,“政冷”影響“經熱”的現象已初現端倪。2003年前的11年,日本一直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但去年已被歐盟和美國所取代,中歐、中美之間的雙邊貿易額都已超過了日本。在投資方面,韓國當年的對華投資額也已超過了日本。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經濟大國,而中國近年來經濟發(fā)展迅速,巨大的市場潛能正在逐步釋放,作為經濟互補性很強的近鄰,中日經貿合作的步伐反而放慢,的確令人遺憾。

  改善中日關系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我們堅決反對日方在歷史問題上的做法,并嚴正要求日方將正視和反省侵略歷史的承諾落實到具體行動上,不要再做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事。同時,我們也希望社會各界從兩國關系的大局和兩國人民的長遠利益出發(fā),共同維護并積極促進兩國經貿合作的健康發(fā)展。

  兩國政府都有促進經貿合作的愿望

  問:

  您如何看待中日經貿關系的發(fā)展前景?

  答:

  中國和日本是亞洲的兩個重要國家,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由于兩國經濟內在的互補因素,發(fā)展經貿合作已成為各自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要求,符合雙方的根本利益。

  溫家寶總理在不久前提出改善中日關系的三原則中,特別強調“中日友好合作有很大的潛力,特別是在經貿方面,我們的目標是實現兩國的共同發(fā)展”。我國政府對加強中日經貿合作始終持積極態(tài)度,對日本的經貿政策沒有變。小泉首相也曾講過,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對日本不是威脅,而是機遇。說明兩國政府都有促進經貿合作的愿望。

  互利互惠的經濟合作需要相互尊重的政治基礎。中國人民是講原則、講事實的,中國人民在日本侵華戰(zhàn)爭期間,蒙受了巨大的苦難,這一事實是不能掩蓋,更不容篡改的。中國人民又是善良的,對于日本人民在戰(zhàn)后幾十年間振興經濟的創(chuàng)造能力是充分肯定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更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樂土。胡錦濤主席一直強調,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只要日方正視歷史,妥善處理雙邊關系中存在的問題,相信中日經貿合作就會有良好的發(fā)展前景。

  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在1995年曾表示,在過去一段時期,通過殖民統(tǒng)治和侵略給許多國家,特別是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害和痛苦。日本愿謙虛地對待這一毋庸置疑的歷史事實,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道歉。如果日本政治家能以“村山談話”的客觀態(tài)度來正確對待歷史問題,并言而有信,中日兩國的經貿合作必將獲得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實惠,受到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也在世界經濟史上創(chuàng)造了奇跡。鄧小平同志曾明確指出,中國的對外開放一百年不動搖。我們珍惜已經形成的對外開放的大好局面,并在開放中繼續(xù)實現與世界各國的共同發(fā)展。這種共同發(fā)展的愿望,當然包括同日本經濟界的真誠合作。

  作者:問2005-4-23

 。▉碓矗航洕鷧⒖紙螅






談股論金 】【打印】【下載點點通】【多種方式看新聞】【收藏】【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春意融融
綠色春天身臨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場啦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