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最大的國有商業銀行,工行股改方案獲批無疑是昨天最重要的財經新聞。
早在一年多以前,就有港報披露了一份中國四大商業銀行的改革時間表,即從建行、中行到工行、農行,每隔一年,漸次推進。從目前情況看,雖然各家銀行的改革進度比早先的傳聞有所延滯,但遵循的路徑卻與人們預料的大體一致:都不外乎“注資——股改——上市”三部曲。
尤其引人矚目的是,在去年初國家動用外匯儲備為中行、建行注資的做法一度引發爭議的情況下,此次工行股改方案仍明確提出以150億美元外匯儲備為其補充資本金,顯示出決策層按既定方針推進銀行改革的決心和信心。
僅就改革期望達成的目標而言,相信沒有人會反對改革。然而,近兩年的改革實踐似乎出現了一種僅僅“為改革而改革”、“為上市而上市”的苗頭,不能不引發人們的擔心。正如胡舒立女士所評述的,直到現在,除了大張旗鼓地轉制為股份公司、二度剝離不良貸款、更換高級管理人員,人們還沒有觀察到國有銀行在組織架構、經營方略、人力資源、市場開拓乃至金融產品創新方面的實質性舉動。
最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中行、建行啟動改革試點一年后,兩行正躊躇滿志醞釀上市之際,卻先后曝出了中行河松街支行詐騙案、建行董事長張恩照被訴等一系列事件。我們當然不希望這樣的尷尬在工行身上重演。
須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長期積弊不可能“一注了之”,也不可能“一股了之”。如果不能痛下狠手解決深層次問題,真正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無論是注資、股改還是上市,都提升不了銀行的盈利能力,也無法改變它們在日益嚴峻的競爭環境下所呈現的頹勢。(畢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