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人們以為正利率真要回來了。
當消費物價指數(CPI)從去年8月的5.3%降至今年1月的1.9%時,許多人為之振奮:正利率時代即將回歸。此時,我國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為2.25%,扣除20%的利息稅后,實際利率為1.8%。然而,隨之而來的2月份,CPI增幅又一躍至3.9%。它提醒人們,正利率不過是春節因素編織的曇花一現。
那么,新的統計數據會怎么樣?盡管3月的CPI還沒公布,但專家們預言,可能今年都等不到正利率了。即使加息,實際利率也難由負變正。
既然如此,為什么不加息?有專家指出,為促使儲蓄從銀行體系分流,維持適度的低利率或負利率是必要的。日前,央行行長周小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明確表示,貨幣政策并不一定要保證任何時候存款利率都是正的實際利率。據此可以預料,即使年內再次加息,也將是小幅的。
無疑,在目前我國儲蓄率過高的情況下,如果能通過較低的利率水平促使部分資金從銀行分流出來,轉變成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那么,對于改善直接融資比率過低、企業過于依賴銀行貸款的格局具有積極意義。這或許是我國維持適度低利率的一個現實邏輯。
換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如果存款利率水平很有吸引力,將與通過消費拉動內需促經濟增長的大政方針也有一定矛盾。
從金融市場發展歷史看,一些發達國家在促進直接融資市場發育的特定時期,其銀行利率往往低于貨幣市場利率,以使銀行資金能夠在成本收益的推動下,分流到直接融資市場———不僅是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還包括私募的股權和債務市場。
然而,也有專家并不認同上述邏輯。在他們看來,當前對包括房地產在內的一些過熱行業的調控之所以不盡如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負利率惹的禍。負利率扭曲了資產價格,向市場參與者發出了錯誤的信號,進而導致投資的不合理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說,負利率可以維持一時,但切不可維持長久。否則,我們的經濟將為此付出很高代價。(據新華社)(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