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婷
農業部近日在山東濟南章丘市、青島萊西市進行的一項調研顯示: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基本上抵消了減免農業稅給農民帶來的好處。
從章丘和萊西兩市的情況來看,與去年同期相比,部分玉米種子的價格上漲了近1倍,
農膜價格上漲了50%-60%,化肥價格總體上約上漲了30%,其中復合肥、磷肥價格上漲35%-40%,二胺、尿素價格漲幅一般在10%左右,農藥價格上漲了10%-20%。由于農資價格上漲,農民的生產成本每畝上升了50元左右。
農資上漲的現象不僅僅在章丘和萊西兩地出現,在全國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這種現象被專業稱為“春耕農資周期性漲價”。
農資漲價給惠農政策打了折
“(農資)漲幅太大了,現在種田(的利潤)和免稅前差不多,農民收入還是低嘛。”湖北省荊州地區的農民張梅對記者說。
張梅夫妻經營著六畝左右的土地,供養著兩個孩子上高中。“每年種田收的錢只夠孩子上學。春耕的時候買農藥化肥時感到手頭緊。”張梅說。
去年張梅全家的農作物的總收入在1萬1千元左右,投入為2500元左右,其中五畝地的棉花收益七千多元,一畝半地的西瓜收益三千多元,油菜、小麥大部分用于交未免完的公糧,水稻作為口糧一粒未賣。
“今年的(農資價格)與去年的不能比,去年尿素70多塊一袋,今年就漲到88塊一袋;碳胺去年是21塊一袋,今年是30塊一袋;復合肥去年是95塊一袋,今年一下子漲到125塊一袋;磷肥現在也不便宜了,從去年的每袋13塊5漲到了18塊……不種田又沒辦法,如果可以,我倒是想出去打工。”張梅說。
“農資價格一年高過一年,現在種田是一年比一年沒希望。優惠政策好是好,但沒起什么作用。農民照樣還是沒增收。”張梅說。
持張梅這樣觀點的農民還有很多。記者在不久前與來京務工的農民工聊天時,他們也反映了這樣的情況:土地是農民的最后退路,不能放棄,但是農資漲價使農民無法從種田獲利,現在在外打工成了供養家庭的主要資金來源。他們對種田充滿著復雜的感情,無法滿足生活所需,又無法割舍。
記者了解到,因為農資價格上漲,2004年青海省農民種植小麥、馬鈴薯、油菜的生產成本分別上升了16元/畝、27元/畝、13元/畝,全省650萬畝土地種植成本每畝平均上升了18元。也說是說,青海省因為農資成本價格上漲,農業成本多出了1.2億余元,而根據國家降低農業稅的政策,共減去農業稅1043萬余元,相較之下,青海省農民去年在惠農政策的扶持下,還多支出了1億多元成本。而農民是否增收由此可見一斑。
不斷上揚的農資價格成了農民增收的最大阻礙,政府把農民增收作為重中之重,但又無法更好地緩解農資上漲帶給農民的痛苦。那么,農資價格為何不斷上揚?如何緩解農資價格上漲帶給農民的壓力?
農資價格上揚的原因
農資價格不斷上升深層原因是什么?為此記者請教了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教授蔣和平。
“農資價格上漲有其復雜原因。”蔣和平教授說,“去年以來,農資價格上漲幅度達到歷史最高紀錄。與農資相關的生產要素成本費用在不斷上升,如煤、電、油等價格上漲,這是鋼性的。這直接拉動了農資價格上升。”
蔣和平曾參與調研組到化肥企業作調查,因為煤、電等能源價格的上漲,化肥企業煤的成本上升了6%,電的成本上升8%,油的成本上升了6.1%。
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有關人士對記者說,煤不僅價格上漲,而且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在用電高峰期對企業實行限制用電,不僅影響生產,還增加了生產成本。進口化肥也在上漲,比去年同期上漲29.5%海運費從去年17美金/噸上漲到65美金/噸。而國際油價不斷上升,已達歷史新高,企業壓力不斷上升。
企業的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必然將壓力向終端轉移,而農民不得不被動接受。
而且現在春耕期間,農民對農資的不斷需求,出現的賣方市場,強大的需求是拉動農資價格上升的另一原因。
“不用肥、農藥什么的,沒法種田,要不然到頭來白忙一場。”張梅對記者說,張梅今年主要種植的還是棉花和西瓜,棉花的種植已開始。“又不能買太差的肥,要不然不抽苗,麻煩還會在后面。尿素和碳胺和其它一些肥是不得不買的。”
像張梅這樣的農民很多,他們焦急地期盼農資降價,而陷入想等待降價但又不得不購買的矛盾中。
蔣和平教授還認為農資漲價與農資的流通格局分不開。由于農資市場分散、生產廠家、供貨渠道管理混亂,很容易造成各個環節層層加價。特別是一些不法農資經銷戶利用春耕備耕期農民購買農資心切的心理,囤積居奇或層層轉手加價,哄抬價格或不按規定明碼標價,種種行為擾亂了農資市場,導致農資價格上漲。
雖然國家出臺了相關了限價政策,但是起到的作用卻并不如意。中農集團的相關人員對記者說限價政策限制不住化肥價格有兩點原因,一是地方政府執行力度不強,第二限價政策本身就存在弊端,它限制流通企業不限制生產企業,國家規定化肥出廠價格是1650元/噸,但是在生產企業提貨時拿不到這個價,一般化肥的出廠價是1720元/噸。而且限價政策限制集體企業,不限制個體企業,而越是農村市場,市場秩序越混亂,批發零售限價令管不了。
中農集團的有關負責人認為,人們應冷靜地分析農資漲價的原因,說農資漲價吃掉了優惠政策是不負責的。
農資價格上升給農業發展帶來隱患
“農資價格的上升給農業的發展帶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農民帶來很大壓力,打擊了他們種糧的積極性。國家正在大力扶持農業,農業也正在積極發展,這個時候農資價格上升無疑是潑了冷水。而且也給農業發展帶來了隱患。”蔣和平教授說。
“這種隱患是,可能會降低農民對種植業的投入質量。大化肥(含氮量高的肥料,如尿素等)的漲幅很高,而小化肥(如磷肥、碳酸胺)的漲幅小,農民因為價格的原因在選擇肥料的時候,很有可能選擇投入小的肥料,而這些肥料對種植物產生的作用有限,影響了產量。”
這種擔心在記者的調查中得到證實。張梅告訴記者,因為價格太高,同村的很多農民都降低了尿素、化肥的用量,改用其它便宜的肥料。“農民都知道這樣不好,但沒有辦法。我現在還是準備用多少肥買多少肥,不然吃虧還在后面。”張梅說。
一份2004年青海大同縣農業局的調查顯示:因為化肥漲價的原因,青海大同縣2004年農業使用化肥量比2003年減少了1000噸。含氮量高的肥料如二胺,比2003年減少了2000噸,降幅為40%;尿素減少了1000噸,降幅為4.3%,而含氮量低的肥料如碳酸胺卻比2003年增加了1000噸,增幅達20%以上。
農資價格上升還影響了農民蓄牧業和勞務副業的發展。
如何引導農資良性發展
“政府如果對農資價格的上升坐視不管的話,農民增收希望會很小,農業良性發展也會打折扣。政府應進行宏觀調控。”蔣和平教授說。
他建議建立對農民的農資補貼機制,進行試點性摸索。借鑒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改變現行的對農資系統的補貼,逐步轉為與農資市場價格變化相掛鉤,對農民實行農資價格直接補貼方式,讓農民的壓力從另一方面得到緩解。
因為化肥在旺季供不應求的局面,容易拉升化肥價格,蔣和平教授建議政府加強農資淡季儲備辦法。利用淡季農資價格較低的優勢,增大淡季儲備量,發揮農資儲備企業的經營優勢,平抑市場供應價格。淡季儲備可以化解由國際原料價格波動因素造成的階段性的價格波動,同時因為儲備了一定的肥料,可以有力抵御國內市場需求的波動,能引導化肥市場供求和價格走向。
他同時認為要加強政府對農資市場的監管力度,鼓勵農資經銷商建立直銷網絡,規范市場秩序,對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的銷售要嚴格把關。建立農資采購招標制度,加強農資的批零差價管理,控制流通環節的加價行為。
另外要積極發揮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或協會的作用,把單個的農戶變成有組織的協會,增強他們抵抗風險的能力。同時,政府應增強農民科學種田的觀點,加大配方施肥的作用,努力幫助農民去減少種植成本,實現農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