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儲國強 劉喜梅
1596億元的項目簽約拉下了第九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的火紅帷幕。作為東西部合作的縮影和舞臺,“西洽會”一直被視為東西部區域合作的“晴雨表”。在國家新的經濟布局和產業政策背景下,東西部間的區域合作未來走勢如何?面臨哪些對接頑癥?這些問題成了與會政府官員、企業界人士和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
問題一:政府退居幕后,企業能否順利走上前臺
背景:在這次大會開幕前夕,主辦方透露出政府將淡出辦會主體的意愿,認為“西洽會”應該逐步由目前的政府主導型,向商會主導型轉變,根據市場經濟的需要,逐步轉化為各地貿促會系統主導的洽談會。
解析:第九屆“西洽會”執委會主任、陜西省副省長趙德全認為,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政府直接幫助企業招商,參與經濟活動的格局必須逐步打破,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商會和群眾性組織,由他們構建各地經濟活動的橋梁和紐帶。政府作出這一決定的目的是為了充分利用國際先進會展管理經驗和資源,提高西洽會的國際化、專業化水平。
但有關企業界人士表示,一方面政府能否真正淡出會展尚是未知數,另一方面,雖然西部有豐富的資源、廉價的勞動力以及龐大的人口和潛在的巨大市場,但在當前的社會經濟背景下,缺少政府的介入,大量企業尤其是外資企業很難大規模、主動地走到東西部合作的前臺。
問題二:履約之路能否引吭高歌背景:據統計,第九屆“西洽會”共簽訂國內橫向聯合項目合同6918個,總投資額3663億元;簽訂利用外資項目合同1163個,總投資額136億多美元;商品貿易項目合同成交總額1654億元;簽約總額超過6000億元。
解析:龐大的合同金額一方面反映出東西合作結出的碩果,另一方面有關人士對合同履約率產生質疑。一位貿促系統專業人士透露,過去會上許多企業是政府的“關系戶”,簽約“水分”很大。政府高投入換來的龐大的簽約數字背后是過低的合同履約率,有些地區甚至不足2%。
為改變低履約率的現狀,各省區尤其是西部省區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采取措施杜絕“假簽約”現象,如禁止地方政府下達簽約指標,禁止企業違背意愿地充數簽約;另一方面通過改善投資環境,抓項目落實。陜西省省長陳德銘說,去年“西洽會”國內項目的履約率達到了60%,說明“西洽會”的成果越來越多地落到了實處。
問題三:東西雙方尋尋覓覓,不同需求能否互相滿足
背景:中國的東西部合作已從過去的對口幫扶、捐資助困,逐漸轉向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平等對接。在這屆“西洽會”上,國內各省區間簽訂的國內橫向聯合項目超過1000多個,總投資額高達760多億元;诓煌男枨,著力尋找投資者的西部與重點物色投資項目的東部,懷著共同目的相互聯姻,合作熱情持續高漲。
解析:對西部來說,東部手握充裕的資金、豐富的人才和先進的觀念,這些正是西部發展所迫切需要的因素;而對東部來說,西部廉價的勞動力和廣闊的市場一直是東部持續發展的一個后續保障,尤其是在近年國家宏觀調控和煤電油運持續緊張的經濟背景下,亟須西部豐富能源資源支撐。從這點上看,雙方通過全方位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滿足各自需求,真正實現了社會生產要素優化配置。
但有關人士分析,東西部在雙方優勢互補的合作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多不和諧的音符:如一些地區利用西部急切招商的心理,向西部轉移高污染、高耗能項目;西部能源“大躍進”式的過度開發,在環境、資源以及當地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產生諸多“后遺癥”;雙方合作“吃偏食”傾向嚴重,在亟須發展、更有社會意義的農業、科教、文化、基礎設施等方面合作明顯偏少。這些不和諧音符的存在嚴重影響東西部合作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問題四:跨國公司高調介入,國際合作能否強勢突進
背景:這屆“西洽會”共吸引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名外商,僅參展的世界500強和著名跨國公司就達40多家。會上國內企業與外商共簽訂了131項外資項目合同,總投資額18.65億美元。跨國公司的高調介入,使各方對東西交流中的國際合作充滿期待。
解析:中國貿促會副會長張偉分析,西部地區資源豐富,水電、勞動力、地價等成本均比較低,再加上地方政府給予的優惠政策,對國際企業有很強吸引力。一年一度的貿洽會為世界各國、各地區與西部地區提供了良好的溝通平臺。與此同時,“西洽會”也希望借助跨國公司的介入,提高影響力。
雖然現在有不少外國企業參會,但數量規模仍相對較小。一些外企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西洽會”層次不是太高,影響力也有限,加上新技術新項目較少,許多企業參會積極性不高,政府工作應該更加細致,提高洽談效果。而更深層的國際合作則要依靠會外政府改善投資環境、提高產業配套能力來實現。
《市場報》 (2005年04月19日 第二十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