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它近15年來的經濟增長率達7%至10%。從二十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的生產性投資大幅增長,達到了國內生產總值的34%至37%。同時,中國每年吸收的外國投資為300億至400億美元,民眾儲蓄也有了很大增長。
分析中國生產結構可以發現,最近10年間,電器和電子工業所起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大,這種情況的出現與外國投資有密切關系。
在進口構成中,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套設備占的比重最大,所占比例分別為25%、44%和17%。相反,在出口方面,消費品占56%,成套設備占11%。中國出口產品中擁有大量高技術進口零件。最近14年間,這種生產專業化使中國在新技術終端產品國際市場占據了重要地位。這一切使中國獲得了高額貿易順差。
中國生產專業化與它在亞洲電器和電子生產網絡中所處地位有密切關系。中國與韓國、日本的貿易額2003年達到2250億美元并非偶然。中國的出口實際已遍及全世界。另一個因素是中國企業的國際化規模。在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有12家。
中國政府推行國際化戰略的目標是尋求達成協議,確保中國得到自然資源和原材料,如石油和鐵礦砂等;另一方面,結成聯合體和收購擁有知名品牌、高技術和貿易網絡的企業。在這方面,中國2003年已對100多個國家的7500多個企業投入332億美元資金。這種趨勢還在上升。
中國經濟的國際化已遠遠超出使出口產品帶有更大技術含量的目標,從引進技術發展到創造和傳播自有技術。
近年來,在中國1000所大學的1200萬名學生中,每年要產生30萬名工程師。另外,中國的研究員已達81萬。中國2001年用于研究和開發的費用達到640億歐元。所以,中國經濟不再是僅僅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的經濟,而是也在尋求技術上的競爭優勢。
(摘自西班牙《起義報》4月4日)(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