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開始,紡織品和服裝的配額全部取消,我國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了公平的競爭地位,紡織品對外貿易成為我國入世后受惠最大的產業之一。但是取消配額限制后,更多非貿易關稅壁壘,如生態標準和社會條款等技術壁壘、區域性自由貿易區內的原產地和免關稅貿易壁壘等紛紛接踵而至。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說,“紡織品配額消除了,但貿易保護主義沒有消失,其
新的表現形式還將層出不窮。我們的紡織服裝企業還必須打起百倍精神與特保措施這條‘狼’周旋!
4月4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國生產的棉織襯衫及上衣、棉質長褲、棉質和人造纖維內衣3大類出口紡織品發起為期90天的“特保”調查,以便確認這些產品是否擾亂美國市場。盡管此前美國曾受理過紡織業生產商要求針對中國產品采取保護措施的請求,但此舉是美國政府首次單獨啟動貿易保護程序。
與此同時,歐盟委員會4月6日公布了對中國紡織服裝類產品實施“特保”措施的方針,明確了歐盟啟動紡織品“特保”措施的必要條件、相關程序和相應措施。
所謂“特保”措施,是指在遇到某類產品進口激增的情況時,國家或經濟體可以采取一些緊急的貿易限制措施。而美國、歐盟當局對中國紡織服裝產品發起特保措施的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十六條“特定產品過渡性保障機制”。這項條款規定,自中國入世之日起12年內,如果原產于中國的產品對其他締約方的國內生產者造成市場擾亂,或者存在造成市場擾亂的威脅,該締約方可以對該項中國出口商品實施特別保障措施。這項條款的要害在于,即使意欲采取行動的締約方與中國在60天的磋商中未能就此問題達成一致,該締約方仍然有權單方面對其指控的中國產品撤銷減讓或限制進口(第3款)。
“美、歐意欲限制中國紡織服裝產品,背景當然是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在后配額時代顯示出了無與倫比的生產和出口能力。”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分析認為,今年頭幾個月對美、歐出口增長幅度前所未有,從而引發了美國和歐盟設置貿易壁壘。
據我國海關統計,今年2月中國對美服裝出口額同比增長147%,達6.5億美元;對歐盟服裝出口同比增長188%,達7.83億美元。而據美國商務部4月1日公布的統計,今年頭3個月中國對美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同比增長62%。其中部分產品增長幅度尤為驚人:全棉針織襯衣對美出口7830萬件,同比增長1200%以上;全棉褲子對美出口7410萬條,同比增幅超過1500%。
而我國長三角地區是紡織產業出口的主要區域。以滬寧、滬甬高速公路為軸線的江、浙、滬三地紡織、制衣工業總產值超過全國總產值的50%,并且出口服裝在做工上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據專家介紹,由于我國長三角沿海地區具有相對低廉的成本優勢,產業結構基本配套,社會服務體系基本形成,長三角地區紡織產業專業化分工越來越明晰,產業集聚特點越來越明顯,低成本優勢更加突出,已逐步成為國際紡織產業和資本轉移的重點,出口發展迅速。
“為此提高出口商品層次和勞動生產率,從根本上消除‘傾銷’指控的基礎是長三角紡織企業的重要工作。”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分析,在貿易壁壘暫時不能攻克的情況下,如果我們的紡織服裝企業能夠同時切實提高商品出口價格和檔次,自動出口限制反而可能提高我們的出口利潤,同時也是對抗“特保”壁壘的有效措施。(信息來源: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