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明/文
這些天,胡潤版《2005中國大陸慈善家排行榜》的出爐著實讓輿論又找到一次喧囂的機會。先是江浙的媒體站出來,為自己這方水土培育出了諸多慈善家而彈冠相慶;繼而東北的媒體也“挺身而出”,為家鄉人上榜數量少得可憐尋找著癥結。
一南一北,“幾家歡喜幾家愁”背后的潛臺詞則是南方商人富而不忘“兼濟天下”,而北方商人腰包鼓了卻仍舊“獨善其身”。然而,筆者倒是對此不以為然,南方商人真的要比北方商人更具悲天憫人的慈悲胸懷嗎?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先要把慈善的概念界定清楚。舉個例子來說,一個身家過億元的企業家為SARS災難捐了100萬元,這無疑是種慈善之舉;而一個只有50萬元的小老板為了救助一個失學兒童拿出了1萬元,這算不算壯舉?論絕對數量,1萬之于100萬,區區百分之一而已;若放入個人總資產的背景下考量,五十分之一之于百分之一,后者卻是前者的兩倍。
不幸的是,輿論的光環更多地眷顧了“多財善捐”的商人,而對待剛剛“小富”的慈善家卻往往不屑一顧。
如此看來,也就不難理解慈善榜上“南盛北衰”的局面了。江浙一帶民營經濟起步早,在北方人還抱著“鐵飯碗”的念頭暢想未來的時候,江浙人已經呼兒喚女走出去打拼天下了;如今,當老工業基地正忍受著經濟轉型的陣痛之際,最先覺醒的江浙人卻成了顯赫一時的巨賈名流。經濟實力的差異自然決定了南北商人出手闊綽程度的不同。
并非要挑起南北商人誰更慈善的無聊爭論,只是覺得對慈善行為要有正確的認識。富豪一擲千金,這毫無疑問是慈善行為;小企業家傾其所有,同樣值得肯定;就算一個赤貧者能為了一條流浪狗的悲慘命運而暗自啜泣,這同樣是種義舉,畢竟沒有慈善之力尚有慈悲之心。
對待慈善榜,別太在意。拋卻商業目的不談,富豪榜的炮制者胡潤坦言,“評出一個慈善座次并不是最重要的,榜單只是反映企業家精神和企業社會責任的一個載體。”
慈善,不是比富;慈善,只是一種態度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