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農村經濟綠皮書》出版暨農村經濟發展論壇專家發言摘編
4月1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和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在北京聯合主辦《2005年農村經濟綠皮書》暨農村經濟發展論壇。圍繞綠皮書提出的今年農民收入增長受價格因素制約、農民收入增長將比去年下降的預測,與會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許多見解,并就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社會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深入
研討。我們把這次論壇上專家的發言整理、摘編出來,冀望對各界讀者的工作和研究有所啟發。陳佳貴(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解決“三農”問題要加強研究提高認識
農村經濟綠皮書作為每年一次的研究報告,對我國農村面臨的重大和現實問題及其政策從理論和經驗的角度進行了全面的回顧和總結,并進一步對農村經濟形勢做了預測,對推進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解決“三農”問題,既要著眼于長遠,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又要立足于當前,全力做好旨在實現增糧、增收目標的各項工作。為了確保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2005年在已有政策繼續實施的前提下,又出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昨天我看到一些數字,第一季度GDP增長9.5%,增長比較快的還是第一產業。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政府對農村投入的力度加大,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增加,創造了更多機會。
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各種挑戰,糧食播種面積有限,農業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實現糧食穩定增產的難度不可低估。農產品價格及其上升空間有限,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保持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難度不可低估,外來農產品對國內市場的攻擊將會越來越大,農副超小規模的產品多年沒有變化,提升我國農業競爭難度很大,我們要認識這些問題的復雜性,尤其要弄清產生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研究還很不夠,如果我們對這些問題有了比較透徹的認識,并通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可以使這些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李周(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關注熱點問題調整研究計劃
今年綠皮書做了以下改進:一是在農村經濟形勢和分析方面增加了預測的內容;二是增設了農村市場化;三是把農村全面小康社會改為農村全面經濟建設,來確保增長的連續性;四是對熱點專題問題進行討論,使關注綠皮書的讀者獲得更有價值的信息。
關于中國農村生產要素市場化程度的研究表明,2003年農村生產要素的市場化程度為62%,超過了市場經濟國家的水平。其中農村經濟中經營主體市場化為86.6%,并超過民間水平。農村資金市場化程度為52.5%,尚未達到市場化的水平。
今年,我們把鄉村治理和農村組織發育作為熱點問題的理由是: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呈現出速度加快、區域覆蓋面擴大、合作領域拓寬、參與農業產業化的程度加深等特點。有利于實現農村和社會的和諧繁榮,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之一,值得關注。
現在,我國農民從非正式金融市場獲得的貸款數量超過了從正是金融市場獲得的,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抽樣調查比例表明,這個比率是1:3。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的研究報告是1:4,說明農民的貸款來自民間金融組織的更多。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民間金融組織與當前商業銀行、信用社相比,風險更低,發展更快;二是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民間經營組織更有創新空間,在農村當中發揮作用的民間金融組織值得我們關注。鮮祖德(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隊長)
用數據說話讓對策可操作
農業綠皮書在分析方法上,注重數據描述和理論分析的結合,為讀者提供最新、最翔實、最細的第一手數據,強調數據反映的經濟現象進行判斷,既有數據基礎又有實調觀念。在內容上,綠皮書從生產等各個環節,圍繞農村的熱點、焦點問題進行全方位的掃描、透徹和深入的分析,觀點和結論都有一定的超前性和理論性,對策也是可操作的。
我個人認為2004年在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這兩個目標上,去年是繼96年以來最好的一年。今年一季度可以這樣講,開局良好,主要的數據正在匯總過程中。一季度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良好,主要有4方面的特點:首先,農民種糧積極性繼續回升、糧食生產形勢看好;其次,農業在結構調整中穩定發展;再次,農民收入較快增長;最后,農產品價格運行基本平穩,這是從今年一季度看有這些苗頭性的。因為數據還正在匯,我也沒有得到授權發布。
雖然今年開局良好,但還有一些問題,比如耕地面積減少,農村基礎設施落后,農資價格的上漲,不僅會影響農民的增收,也會對下半年農業增產產生不良的影響。一到二月份發布的信息,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10.6%,化肥上漲13.9%,但從一些地區來看,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有些地方更快,這個問題很突出,所以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是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當中應該重視的一個問題,既影響農民收入,又影響農業生產。我們算了一筆帳,由于農資價格上漲,可能會抵掉農民收入當中很大一部分。李炳坤(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
今天我借這個機會談一下2005年農村工作的一些安排。
今年“三農”工作一個非常重大的變化是,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方針政策。今年將根據這樣的方針,推進“三農”工作,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以及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首先談談今年的政策情況。
今年“三農”的政策是穩定、完善和強化,主要表現在6個方面:
一是加大農業稅減免的力度。農業稅免征以后,意味著將近有8億左右的農民不用交納農業稅,剩下的大概有1.5億,主要有山東、廣西等4省區,農業稅的稅額估計只剩下10多億,這是一項很重要的政策。
二是加大對農民的補貼力度。補貼主要有3項:一是對加大對農民直補的力度,去年是116億,今年預計力度有所增大,可以達到130億;還有就是良種補貼和農機具的補貼,這方面的增長也是很快的。與此同時,國家對農業的生產加大扶持,給化肥生產企業適當的一些補貼。同時還有加強市場管理的辦法,使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不會過快,但這個工作的難度相當大。
三是加大農業基礎建設和科技進步的支持和力度,重點是搞好大型農田水利建設的同時,也加大中小型農田水利的建設的投入力度。現在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失修的問題非常的嚴重,成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制約因素。
四是加大對產糧大縣和財政困難縣的支持力度,調動政府抓糧的積極性。中央財政已經安排150億元對一些縣進行轉移支付,緩解縣鄉財政困難,大體安排了800個產糧大縣進行獎勵,另外給財政困難的縣給予補貼。產糧多,就給予獎勵,使鄉縣政權能夠正常運轉,各項工作能夠得以正常開展。
第五,加大對農村社會事業以及扶貧開發、綜合開發的支持力度。繼續實行新增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方面事業的經費主要用于農村,縣以下的不低于70%,同時對貧困縣、貧困家庭的學生實行免書本費、免雜費、免寄宿生活費等政策。另外農村合作醫療方面擴大試點范圍,在計劃生育方面,過去是以罰為主,現在是獎罰結合,對于響應國家計劃生育的號召,一個子女的農戶,在他滿60歲的時候實行補貼。國家只是定一個底線,各個省根據自己的情況再完善這個政策。
第六,穩定、完善農村的土地制度,主要有兩項:一是穩定家庭承包制度,這里面有一條是明確的,過去強調的是第二輪30年不變,農民出去打工的,把承包地收回來,這項政策已經明確了,農民出去打工,就不能隨意收回土地承包制度,沒有人種地了,可以進行轉讓。另外就是提高土地征用的標準,做好安置工作,解決失地農民的長遠生計問題。陸學藝(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
“三農”的核心是農民問題
“三農”的核心,我認為是農民問題,農業是農民的職業,農村是農民聚集的地方,核心問題就是要解決農民問題。在1996年農業大豐收的時候,我就擔心產量要下降,結果真的掉下來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認為如果不把農民問題解決好,光解決農業問題,“三農”的問題就不可能解決好。
我講4句話,第一,農民太多,不應該這么多,這完全是計劃經濟制度留下來的,現在9億多,GDP里只占14%,怎樣說也是不行的。第二,農民太窮。2004年這么好的政策,這么好的天,這么好的市場,增加6.8%,這是過去從來沒有的,計劃是5%,而城里是7.7%,2004年的城鄉差距還是擴大的,如果不把體制問題改了,農民是要繼續窮下去了。第三,農民太傻。現在什么都有協會,而農民什么會都沒有,就是不搞農會,如果有什么會也是可以掙到錢的。第四,農民太軟。農村沒有土地,連命根子也保不住。到21世紀,這可能不行。有領導說去年農村形勢這么好,怎么上訪人這么多。這部分人失去土地了,土地又在漲價,糧食又在漲價,當然有問題了。現在老板賺到錢了,房地產賺到錢了,而農民沒有掙到錢,要講和諧社會,這就是最大的不和諧。林毅夫(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創造就業機會提高農民收入
我非常同意陸學藝的意見,最重要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主要還是農民收入的問題。
增加農民收入,也就是要減少農民,我覺得更重要是城市能不能給農民進城以后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如果在城市里沒有就業機會的話,農民就進不了城。如果在城市當中出現就業機會不足,我想戶籍制度不可能完全解決,農民進城的障礙也不可能完全解決。如果城市里沒有足夠就業機會,讓農民進城,城市里面就會出現很多像外國出現的貧民窟等一系列政治和社會問題。
國內有一種聲音,說中國面臨著一個新的增長方式的選擇,所謂新增長方式指的是在重工業里面的重化工產業或者重機械制造業的發展。這種新增長方式的資本投入非常的大,但創造的就業機會是不多的。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是要提高的,我們是否真正進入到應該強調以國家或者以政府的力量來支持所謂資本投入非常大的重化工產業、重電子產業等等這些產業的發展,我覺得可以討論。
第二件事情,我認為要提高農民的收入,除了讓農民進城之外,也必須讓各個地方按照比較優勢來組織生產,包括工農業的生產。
就全國來講,各個地區的比較優勢是不一樣的,東部地區適合制造業,中部地區適合農業,西部地區適合礦產資源。現在要增加農民收入最難的是什么?中部地區是增加農民的收入,怎樣增加中部地區的農民收入呢?現在是中央直補,但我們做的限度是有限的。在這種狀況下怎樣進一步增加中部農民糧食直產區的收入呢?一方面靠糧食主產區的農民轉移,減少農民,轉移出來的農民可以從糧食生產者變為糧食需求者,這部分對市場需求是有拉動作用的。另外一方面,把土地留下來,中部糧食主產區生產的農民,收入也會增加。而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到這樣的程度,它來種糧生產,相當不符合它的比較優勢,在這種狀況下,應該創造一個機制,讓東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逐步退出糧食的生產,退出糧食生產以后,當然要吃糧食,要吃糧食的話,可能有兩種來源,一種來源當然和國家糧食主產區買糧食,一種就是跟國際買糧食,簡單來看,到國際買糧食是可選的方案,但實際上在國際買糧食,大家擔心的是糧食安全的問題,但我并不擔心。如果東部地區能夠逐漸地退出糧食生產的話,就會給中部糧食主產區創造更多的糧食需求,這樣能夠推動糧價的提高,中部糧食主產區的農民收入,也不會出現增產的時候不增收。韓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
關注農村改革和農村社會發展
我想對明年的綠皮書提幾點意見,基本意見是大穩定小調整,結構和特色已經形成,不要做大的調整。小的調整有3個建議:
第一, 明年應該更加關注農村改革。
首先是農村稅費改革。今年是改革年,國務院領導同志提出要推進以農村稅費改革為中心的農村改革,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現在很多人都在討論統一城鄉稅制,我認為取消農業稅就是統一城鄉稅制,為什么要取消農業稅,因為原有政策對農民有歧視,農民那一點收入,要買農資,買化肥,要生存,要上學,要看病,國家都沒有管。一定要給農民長期修養、生息的機會,不能開新的稅種給農民。
其次,農村信用社的改革。信用社的改革要考慮的,一是對農民貸款的覆蓋率有沒有提高;二是信用社內部治理結構有沒有真正完善。有的地方增資擴股改為集資擴股,而集資擴股是為了拿到銀行票據,最后治理結果沒有改善,表面上看資本充足率已經由負變正,不良貸款比例下來了,但農民貸款的問題沒有緩解。農民的問題是信用社改革考慮的核心問題。
再次,政府治理、鄉鎮政府的改革。我的看法:一是無論怎么改,不能影響到對農民的公共服務的提供,改革的過程必須提高對基層的財政支持;二是改革必須自上而下,不能一刀切,不能說把事業推向市場。有一個詞叫小政府大事業,事業單位有很多是執法機構,怎么可以市場化呢?
第二, 綠皮書要更多關注農村社會發展的問題,我覺得還可以叫農村經濟社會綠皮書。
到基層看一下,農民教育遠遠沒有解決。第一,義務教育真正要體現公平性,中央和省級政府應該承擔主要責任,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第二,中國已經完全有能力在農村實行真正的免費義務教育。教育是最基本的一個公共服務,比如教科書,我認為所有享受義務教育的的學生,應該用同樣的教課書。公共財政在農村教育方面應做的還很多,學校的公用費用、學校的教育費用,教育的趕超一定優先于經濟的發展,我們完全有能力把農村教育問題解決好。
再一個就是衛生問題,稅負問題解決以后,第一是土地,第二是教育,第三是衛生。農民衛生支出僅次于教育。而我們去年在320個縣搞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真正報帳的農民不到15萬,給農民減少的費用的支出不到2%,所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根本解決不了看病難的問題。公共財政要覆蓋農村,教育是重中之重,農民的醫療保障也應該是一個重點。
第三, 我認為綠皮書對短期農村經濟運行的走勢,應該能夠做更細致的預測和分析。
現在已經是4月份了,這本書出來以后,在最后定下來之前可以加一些內容。一是農業生產資料漲價。去年以來,政府在財政政策上采取的所有政策,包括各個方面的優惠,有40個億,現在價格控制,行政性限價是否是一個好方法,能否把40個億補貼給農民?第二,今年的糧食生產和糧食市場。糧食生產和糧食價格會基本穩定,但仍然存在變數。小麥價格很難下跌,最主要是玉米的價格能否穩定;第三,書里也講到去年出現了農業逆差,分析逆差之后,進出口調控政策存在什么問題,去年農產品進出口的政策有小題大做之嫌。我覺得國內政策應該和國際政策相結合起來,而不是加大國內市場價格的波動。統計局和農發所的結合,有這個力量做一些短期的預測。馬曉河(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所所長)
四大因素制約農村經濟發展
當前有四大制約因素,會對今年“三農”產生較大的影響,可能會導致農民收入增幅比去年有所下降。
第一,今年我國的糧食價格會在高位上下降的可能性要遠遠大于上升的可能性。一是2005年全球糧食有望增產,庫存將有所增加,世界糧食市場價格將呈現下降趨勢。受世界糧食市場價格變動影響,我國糧食價格也會同其發生順向變動;二是中國農民目前種糧的積極性比較高,播種面積在增大,如果天氣沒有大的災害,今年糧食還會增產。糧食繼續增產,必然帶來市場價格的波動,引起糧食價格下降;三是改革開放以來,從糧食市場價格變動來看,從來沒有一年糧食價格達到頂峰以后繼續上漲,連續維持兩年的糧食高價位。
第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和農村消費品價格在上漲,嚴重侵蝕農民的收入。盡管政府利用各種手段限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但目前來看,化肥、農膜和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還是明顯上漲了。生產資料漲價格上漲已遠遠超過了政府給農民的補貼額。
第三,政府支持農業的政策空間在變小。去年取消農業特產稅,降低農業稅稅率,農民受益是305億元,今年27個省取消農業稅也就是210多億;去年是直補116億,今年130個億,增量也就是幾十個億。再加上種子和農機具補貼,總額不會超過去年。另外政府對農業的投入,由于特別國債發行減少,今年對農業的投入占國家總投資的比重不會降低,但絕對量不可能有增加。
第四,今年國家實行雙穩健的宏觀調控政策,如果這些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或者繼續加強,今年GDP要比上年有所降低。降低以后的直接結果就是,經濟發展對全社會的勞動力需求量將比上年降低。根據計算,全國GDP每降一個點,社會會減少90萬個勞動力需求。這樣農民進入非農產業就業和進城打工也會有困難。
怎么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應考慮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在糧食政策上,采取多收少進的調控策略。比如今年一旦小麥上市以后,國家糧庫一定要增加收購,將增產的小麥從市場上轉到庫存中,以保持市場上糧食供求緊平衡,從而保障糧食價格在較高的水平上不下跌。少進就是今年盡量少進口小麥。
第二,就是進行結構性調整,比如玉米可以適當向外多出口一些,以調整國內玉米供求平衡。切忌不要在我國糧食出現供給持續上升的空間里大量進口糧食,這會造成國內供需求失衡,糧食價格大跌的局面。
第三,國家應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我國人多地少,僅靠種植幾畝地的糧食和其他作物,不可能富裕起來,國家應該拿出一些財政資金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農業增值,農民增收。
第四,鼓勵農民進城,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現在許多城市在就業壓力大的情況下,或明或暗的限制農民進城打工。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在農民增收困難的情況下,一定要從政策甚至體制消除限制和歧視,鼓勵農民進城打工,從法律上保護農民的權益,為他們提供一個寬松的就業環境。蘇明(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
財政支持“三農”存在四個問題
當前我國的財政支持“三農”政策仍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其一,中央財政的支持力度大,地方財政的投入并不理想。中央財政1997年“三農”投入700億元,2003年已上升為1950億元,2004年又增加了300多億元。相反,地方財政的投入比重卻呈下降趨勢。資料表明,1991—2003年,地方財政總支出由2295.81億元增加到17229.84億元,增長了6.5倍,而地方財政的支農支出由220.74億元增加到999.93億元,增長了3.5倍。地方財政農業支出比重1991年為9.6%,1995年為7.9%,到2003年已下降為5.8%。
其二,財政支農結構不盡合理。一是財政用于生產性的支出比重下降,而用于各項事業費的支出比重上升。二是在農業事業費比重上升的情況下,農業事業費內部分配結構有失偏頗,即人員機構經費增長較快,業務經費增長緩慢,形成一種“有錢養兵,無錢打仗”的局面。三是國家在對大江大河治理、城市防洪和調水方面投入較多,但對農村小型水利工程設施投入不足。
其三,財政支持“三農”支出管理有待完善。一是資金使用分散和交叉重復并存,包括農業基建投資、農業科技支出、支持農業生產支出、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普遍存在上述現象。二是有的農業支持項目存在中間環節多、資金在途時間長、資金到位率不多、監督手段落后、使用效率低等問題。
其四,農村稅費改革中面臨的一些新問題。如一些地方基礎教育投入缺乏必要的保證,部分縣鄉基層財政困難加劇,鄉村機構運轉失靈等。
未來的政策取向應該包括:
第一,建立財政支持“三農”資金總量穩定增長的機制。要切實貫徹執行財政支農支出的法定增長比例;要加大國家新增財力和長期建設國債用于“三農”的支出比重;要認真落實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業15%的政策規定。
第二,明確財政支農支出的重點。一是加大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二是支持農業結構調整;三是支持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四是支持建立完善農業和農村的社會救助體系。
第三, 進一步加大農村反貧困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要合理增加財政扶貧資金。財政扶貧資金的增加要與政府職能、國家財力、貧困發生率及扶貧開發需要相適應。中央財政和地方各級財政都有責任增加扶貧投入。二是繼續保持并逐步增加信貸扶貧資金規模。三是鼓勵各種經濟成份的企業特別是民間企業到貧困地區進行投資開發,在實行優惠財政、稅收政策的基礎上,注重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和便利環境。四是要正確把握國家扶貧開發資金的使用方向和重點。要加大人力資源的投資,加強貧困地區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貧困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從而促進貧困地區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第四,調整和完善農村基礎教育投入的分配政策。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最為緊迫的任務是,必須強化中央和省級支持基礎教育的職責和投入力度,真正將基礎教育發展特別是農村基礎教育發展擺在國家財政分配的重要位置。(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