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大宅門》的熱播,讓同仁堂這個擁有336年的中華老字號再次引起國人的關注。與此同時,并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近期在國際市場頻頻出擊顯示了這家百年老字號挺進國際市場的雄心和魄力。
一、輝煌歷史
北京同仁堂是中藥行業著名的老字號,創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在三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歷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咸物力”的傳統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確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長盛不衰。自雍正元年(1721年) 同仁堂正式供奉清皇宮御藥房用藥,歷經八代皇帝,長達188年。造就了同仁堂在制藥過程中精益求精的嚴謹作風,其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外。
同仁堂品牌是中國第一個馳名商標,品牌優勢得天獨厚。目前,同仁堂商標已經參加了馬德里協約國和巴黎公約國的注冊,受到國際組織的保護。同時,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辦理了注冊登記手續,并在臺灣進行了第一個大陸商標的注冊。顯而易見,同仁堂的著名商標和優秀品牌已成為同仁堂集團不斷發展的特有優勢。
近年來,同仁堂資產以年均 20% 以上的速度增長,2004 年資產總額 63 億元,銷售額50億元。目前,同仁堂擁有境內、境外兩家上市公司,連鎖門店、各地分店以及遍布各大商場的店中店 400 多家,海外合資公司、門店17家,遍布 12 個國家和地區。全部生產線通過國家 GMP 認證,10 條生產線通過澳大利亞GMP認證。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國證券報和亞商企業咨詢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中證亞商中國最具發展潛力上市公司50強”評比中蟬聯第四、第五屆排名第一,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是香港創業板表現最好的股票之一,企業實現了良性循環。
2002 年,同仁堂集團被國家工業經濟聯合會和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推薦為最具沖擊世界名牌實力的16家企業之一。輝煌的歷史已經成為記憶,面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新形勢,同仁堂人決心弘揚同仁堂的優良傳統,高舉現代中藥的大旗,挺進中藥進入國際主流市場。
二、艱難時世
難以想象,如今在國際市場上頻頻出擊、產銷兩旺的同仁堂曾面臨怎樣一種窘迫境地。“1996年以前,集團的日子有句形象的說法是‘打開賬本,黃金萬兩,合上賬本,分文全無’。”集團總會計師張錫杰的一番感慨道出了同仁堂的“艱難時世”。
數字對比可以說明一切:1996 年同仁堂總資產是 17.9 億元;2004 年的總資產是 63 億元,增長了 3.5倍;1996年凈資產為 4.6 億元;2004 年的凈資產為 38.8 億元,增長 8.42 倍;1996 年的銷售收入是15.9億元;2004 年為 50 億元。20 世紀90年代初,北京同仁堂和當時的許多國企一樣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遭遇了極大的困境。在財務方面:當時企業依靠銀行,債臺高筑,資產負債率超過70%,被銀行降為3B級企業(銀行不貸款,要把以前的貸款追回);在庫存方面,結構不合理,有用的不多,沒用的不少;在市場經營方面,銷售企業和生產企業都在賣產品,經營管理十分混亂。
當時擺在同仁堂面前的是如何盡快擺脫困境。同仁堂將目光轉向資本市場,他們剝離出部分績優資產,組建了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97年 6 月在上海證交所上市,當時募集資金3.5億元,為企業擺脫困境奠定了改革體制和機制上的基礎。這關鍵的一步不僅實現了企業制度的創新,而且帶動了企業管理理念,經營觀念,運營機制等一系列的變革。國內上市成功后,2000年,同仁堂又從股份公司分拆出了科技含量較高、產品劑型新的1 億元資產組建了北京同仁堂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同年10月在香港聯交所創業股上市,成為全國首家使用同一國有資產進行二次融資并在境外上市的公司,被證券界稱為“同仁堂”模式。同仁堂以兩個上市公司為骨干,以資本連接為紐帶,形成了“小機關、多實體、大集團”的發展模式。借力資本擺脫困境不僅讓同仁堂再次煥發了青春,而且為企業以后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三、多元投資
“同仁堂從來不僅是一家銷售和生產中醫藥的企業,更是代表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企業。同仁堂要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創新進取,為中醫藥現代化、為中醫藥走向世界、為人類健康做出應有貢獻。”北京市副市長陸昊在同仁堂與和記黃埔(中國)的簽約儀式上的講話是對同仁堂多元投資的發展戰略的集中概括。
同仁堂在發展中非常注重集團的多元化發展戰略。同仁堂藥材有限公司與湖南博興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了以種植加工白術為主的北京同仁堂平江白術有限責任公司,不僅充分利用了當地的自然資源,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而且保證了同仁堂藥品的質量。此外,按國家中藥材種植質量標準,同仁堂還投資幾千萬元,在全國主要中藥產地開辟了7個種植基地,建成了北京大興黃村鎮、亦莊經濟開發區、豐臺劉家窯、通州、昌平五大生產基地。
同仁堂藥材有限責任公司與毫州京譙醫藥有限責任公司,在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共同發起組建北京同仁堂(毫州)飲片有限責任公司,開創了飲片發展的新空間。
北京同仁堂商業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成立,對于拓展零售藥業終端,把同仁堂發展成為中國醫藥零售商業的第一品牌和領先企業具有很大的作用。
“中藥復方藥物開發工程研究中心”的啟動和北京中研同仁堂醫藥研發有限公司(中研同發)的成立將大大提高同仁堂的核心競爭力,對同仁堂挺進中醫藥開發前沿和實現中藥現代化發展戰略起到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同仁堂集團與和記黃埔所共同投資組建的同仁堂和記醫藥投資公司不僅總投資額達到了2.39億美元,而且兩強聯手,將促進中國中醫藥的快速發展并加快中醫藥走向世界的步伐。
四、國際開拓
作為享譽海內外的老字號,同仁堂已經不滿足國內市場的“唯我獨尊”,把中藥大規模推向海外市場是他們下一個發展目標。在同仁堂335周年店慶之際,同仁堂集團總經理梅群向外界透露了同仁堂涉足海外市場的發展計劃。他表示,將力爭在2008年之前,使同仁堂海外分店總數達到 100 家,并將中藥打入海外主流市場。
目前同仁堂已在海外設立合資公司和藥店 14 家,每年出口創匯2000多萬美元。同仁堂的海外分店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地區,消費者也以華人群體為主,尚未真正觸及歐美等主流醫藥市場。最近,不斷有利好消息從海外而來,使中醫藥企業進軍海外市場的前景漸趨明朗。歐盟剛剛宣布放寬植物藥市場準入條件,正式承認符合條件的中藥可獲得藥品的合法“身份”。而同仁堂的藥品生產企業已全部通過GMP認證,過硬的管理體系是其產品質量的可靠保證,也將有助于實現國際主流市場開拓。
2004 年 10 月28日,北京同仁堂國藥公司已與香港科技園公司簽訂合約,將在當地興建同仁堂首家內地以外的生產基地,以此滿足海外市場的需求。這被認為是百年老店同仁堂進軍國際市場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隨著此次香港生產基地的開工建設,同仁堂的出口業務將進一步前移。按照計劃,未來一至兩年內,同仁堂的所有出口業務將全部轉至在中國香港同仁堂國藥公司負責運作,以此擴大同仁堂產品在國際市場特別是西方主流市場的占有率。
同仁堂集團正在“以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的綠色醫藥名牌產品為支柱,成為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醫藥產業集團”的路上快速前進,力爭到2011年成為銷售額達到 300 億元,利潤達到 13 億元的國際馳名的現代中醫藥集團。
商務部 《中國經貿》 2005年 第2期
(信息來源:貿研院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