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和我國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新形勢,要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
因此,在今年全球經濟有望繼續保持4%左右增長的大背景下,必須抓住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過渡期”和世界產業轉移的機遇,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發展與改革,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這對于
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提高宏觀調控水平、保持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意義十分重大。
一、對外開放和對外經濟要為實現宏觀調控目標、促進宏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服務
從對外開放和對外經濟而言,可以發揮積極作用的主要方面應當包括:一是在促進經濟增長的三大需求中,注意保持對外貿易、外商直接投資、國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持續拉動作用,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有效需求的結構,保持宏觀經濟基本穩定,促進延長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
二是利用對外貿易、外商直接投資促進國內經濟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調整,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關鍵是要在已經取得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重要產業和產品的自主創新能力。
三是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緩解國內能源、資源需求壓力。國內需要的能源、原材料、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的進口,近年一直占進口總額的90%左右。石油、鐵礦砂、有色金屬等一批重要能源、原材料進口量已占國內消費量的30%~50%。實施“走出去”戰略對于緩解能源、資源約束具有長期戰略意義。
四是更多的創造就業崗位。據有關方面測算,目前與對外經濟領域直接相關的從業人員已近1億人,要繼續拓寬發展對外經濟、增加就業崗位的新路子,這對于化解我國巨大而長久的就業壓力,意義十分重大。
五是繼續有效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增強把握外匯儲備的能力,提高宏觀調控水平,保障國家經濟安全。近年來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稅、外商投資企業交納的稅收,占國家稅收收入的比重有了相當大的提高,成為重要的稅收來源。2004年底國家外匯儲備超過6000億美元,對抵御外部經濟風險,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為適應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切實做好對外開放和對外經濟工作,一是必須從體制機制建設著眼,進一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促進加工貿易升級,全方位開拓國際市場,保持出口繼續增長。繼續搞好能源、重要原材料、關鍵技術和重大設備的進口。大力實施進出口市場和貿易方式多元化戰略,逐步降低出口市場過于集中的貿易風險,減少貿易摩擦。
二是著力提高利用外資質量,更好地把引進外資與提升國內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結合起來。進一步改善外商投資環境,增強對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吸收、消化和創新能力,鼓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和中西部地區,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管理運營中心、物流采購中心和地區總部,鼓勵外商與國內創新企業合作建立研發機構。引進風險資本,完善創業投資機制,在擴大開放中建立和培育新興產業集群,鼓勵改造老企業,推動技術進步,支持國內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推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成國際投資環境示范區、資金技術密集的新興工業區、國際配套的生產基地和現代信息物流港,支持有條件的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區向規范的自由貿易區轉型。
三是進一步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對“走出去”企業的指導和協調,加大信貸、保險、外匯等支持力度,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在加強同國外的經濟技術合作,增強企業的技術和市場開發能力,擴大境外能源、資源的合作開發,建立多元、穩定、可靠的能源和重要資源供給保障的過程中;在選擇重點,轉移富余生產能力,鼓勵和引導具有成熟技術和擴張能力的各類企業到境外投資辦廠,發展加工貿易,帶動技術、設備、產品、原輔料、零配件及勞動力出口的過程中,必須避免國外的各種非議和我國國有資產的“流失”,實現與投資所在國的互利共贏。要在給予多方面政策支持的同時,切實加強和改善對境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的制度建設。
四是加快發展區域經濟合作,推動祖國內地與港澳的經濟整合。大力參與和推動中國-東盟(“10+1”)、中日韓-東盟(“10+3”)合作、上海合作組織合作,爭取實現互利共贏。積極參與亞太經合組織(APEC)貿易投資自由化和經濟技術合作機制。繼續推動和積極參與WTO“多哈回合”多邊談判。
二、轉變增長方式必須強調科技自主創新與對外開放相互促進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些年來,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在2004年的出口總額中,制成品出口已占出口總額的90%以上,其中,機電產品出口已占55%,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28%。但由于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落后,產業結構不合理,這些出口產品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高附加值的產品比重仍然較低。機電產品雖已是最大類的出口商品,但在世界機電產品的品牌份額中很小,出口獲得的附加價值偏低;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重雖有大幅增加,但普遍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專有技術和自主品牌,向外方支付的專利費、專有技術使用費支出比重一直過高;IT產業的核心、關鍵技術更是處于劣勢,這類產品的出口,其關鍵零部件主要依靠進口,再組裝生產產品出口,國內企業僅承擔了加工裝配的角色。
這些問題折射出的還不僅僅是在利益分配中,國內一方(政府、企業、職工)所占比重過低的表象,以及耕地占用、環境污染給國內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的沉重負擔;長此以往,如果跨國公司長期壟斷高新技術領域的狀況不能得到扭轉,必將嚴重危及這類重要產業的國家經濟安全。
隨著高新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越來越快,特別是一些戰略高技術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十一五”時期,我們在加快各項經濟體制改革、擴大對外開放、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過程中,必須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科教興國戰略,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把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結構調整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
要擴大對外貿易的比較利益,切實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把實現以質取勝和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高附加值產品出口作為重點,優化出口商品結構。要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自主品牌培育和商標注冊工作,指導企業申請國際商標注冊,樹立自己的品牌,利用認證和知識產權策略開拓國際市場。做好相關產品的國際質量認證、安全認證、環保認證、原產地認證等,獲取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通行證,防止無形資產流失,提高我國對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國家(OECD)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平均在40%~60%,且大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我們應當樹立雄心壯志,爭取在一個不太長的時期里趕上去。
三、繼續深化改革是推動對外經濟既快又好發展的強大動力
第一,轉變政府職能,建立法治政府。按照符合世貿組織法律體系框架和管理體制的要求,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實際,從制定發展戰略和政策、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等職能定位,改進對外經濟管理方式方法,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要制定推動進出口結構優化的產業政策,制定限制耗能高、污染大、資源型產品出口的具體政策措施。完善出口退稅制度。完善進出口信貸、融資擔保、信用保險等金融支持體系。進一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要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第二,根據國際經濟通行規則和我國國情,進一步完善對外經濟法律法規體系。加緊制定頒布《反壟斷法》等法律法規,加快出臺實施《外貿法》的有關配套法規和實施細則。加快建立和完善有關市場準入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明確準入標準,依法管理和經營。加強國際標準的研究和采用,逐步完善技術、質量、環保、安全等技術標準方面的法律法規。對外經濟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要按照加入WTO的承諾,讓社會公眾廣泛參與。
第三,加快國有外貿企業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一是嚴格執行有關國有企業改制和國有產權轉讓的法規制度,規范推進國有外貿企業改制和國有產權轉讓,促進國有資本流動,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二是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監管方式,建立比較健全的國有資產監管法律法規體系。三是在推進國有外貿企業改革過程中,必須充分維護職工群眾的合法權益。
第四,以促進貿易自由化為發展方向,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創造良好條件。要盡快提高非公有制企業在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方面的參保率,擴大在個體、私營和外資等非公有制企業就業職工的社會保障程度,保障企業職工合法權益。
第五,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強市場體系建設。推進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的產業整合,加強流通產業的深度融合和制度建設,大力完善市場體系,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加強整頓、規范和維護市場秩序,深入開展保護知識產權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各種商業欺詐和走私、偷逃騙稅等經濟犯罪活動。要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發揮進出口商會作用,加強對企業的信息引導,促使進出口企業自律,完善進出口貿易預警監測機制,防止盲目低價過量出口。加強企業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向對外開放和對外經濟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改革開放是動力也是手段,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目的是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可持續的發展、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從而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
舉例來說,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中央作出的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的整體戰略部署,就是統籌區域經濟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
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通過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利用內資外資,發揮西部地區的比較優勢,可以加快推進西部重點區域、重點地帶的開發開放。要繼續大力吸收內資外資,合資合作開發優勢資源,發展西部地方特色產業,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科技農產品加工和綠色產品出口,提高加工增值出口能力。積極加強西部邊境省區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發展具有西部特色的旅游業等。
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可以更好地利用外來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區內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重點企業改革改組改造步伐,力爭在不太長的時間內,通過加快改革,擴大開放,創新體制機制,實現老企業的改造升級和經濟的全面振興。在具體研究制定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規劃和措施中,更好地實施開放戰略意義重大。
中部地區可以發揮區位優勢和綜合經濟優勢,引進外來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改革改組改造現有企業,加快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打造現代農業龍頭企業和糧食主產基地,提高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和食品出口能力,開拓中部地區大市場,發展內外貿融合的大流通。東部沿海地區加快發展步伐,深化改革開放,有利于增強國家實力和競爭力,也有利于支持和帶動其他地區發展。
東部地區進一步發展開放型經濟,要更加注重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自主創新產業、產品的比重,保持IT、IC產品等高新技術產業、機電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快速增長的優勢,繼續吸收跨國公司投資,建立研發中心,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國際交換和國際競爭,形成新的更具國際競爭力的沿海新興產業帶。同時,東部地區應當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等方面領先于全國。
(編發:范嵬 信息來源:國際商報 記者:張松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