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反傾銷大棒齊落,不少中招的臺商急忙應變。臺商表示,長期謀生之道仍需轉移訂單、分散投資地;短期應變則可變更生產項目或是改「貼牌」,換裝成其它產地的產品,規避歐美高關稅。
歐盟早先宣判,針對大陸出口的化纖布課征20%-85%不等的反傾銷稅;美國稍后也公告,將對大陸部份紡織品展開保障措施的調查。面對歐美反傾銷大棒隨時有落下的可能,不少
紡織業臺商直呼,「烏云罩天、生意難做。」
福州臺商協會會長陳建男表示,歐盟這次開出重罰,有高達上百家的大陸化纖廠被課以85%的高關稅;30幾家中度受傷企業,被課征30%-40%的關稅,大部分上榜臺資化纖廠雖僥幸輕傷,但也要多付出20%的附加關稅。陳建男說,他擁有的福華紡織雖在輕傷名單上,但對企業營運已造成嚴重影響,現在已有不少歐洲買家心存觀望,未來若實際抽單,將使廠商立即大失血。
一浙江紡織業臺商也說,歐盟初裁確定后,雖然允許廠商可在9月終裁前再提抗告,不過現在木已成舟,只要一出口,就要繳交高關稅,「就算未來冤情洗刷,可以拿回退稅,但現在多付出的成本,已讓人大感吃不消。」他表示,不同的廠商因為生產條件不同,面對傾銷指控也有不同的應變之道。(信息來源: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