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排行:尋求財富正義之路
馮雪梅
胡潤慈善榜的吸引力,決不遜于胡潤富豪榜。兩者不同之處在于,前者展現富人們的財富品質,而后者只顯示他們的富有程度。
談及財富,必然涉及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從這一點而言,慈善榜的意義要大于財富榜。中國不乏富豪,但缺少富豪慈善家。中國富人一直遭人詬病,與其財富品質不無關系。這既包括絕大多數財富來源與分配的不公,也包括不少富人的“為富不仁”和他們對待慈善事業的冷漠態度。
怎樣的財富分配才算得上正義?這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盡管在此問題上,西方的兩位大師諾齊克和羅爾斯一直論戰不休,但他們的觀點卻很有代表性。
羅爾斯的“分配正義”理論主張,在機會均等原則下,盡可能照顧“最少受益者”的利益。在他看來,照顧弱者不是富人的慈善,而是弱者的權利。
諾齊克用他的“正義鏈”挑戰羅爾斯的“分配正義”。這個鏈條包括“獲得的正義”———最初財產的獲得必須清白,“交易的正義”———財富持有過程中的每一次轉讓與交易都是自由公正的,“矯正的正義”———如果財產來源或交易存在不公,就必須進行矯正。
在諾齊克看來,如果財產所有者的財富來源和交易都清白公正,那么哪怕他富可敵國,也是公正的持有,不應受任何指責。富人可以自愿進行慈善捐贈,但社會和國家沒有任何理由強制他們這么做。
相比之下,諾齊克的觀點更切合許多中國人的所謂“仇富”心理———不是仇視財富,而是仇視財富來源與交易的不公。能有多少中國富豪敢站出來說,自己的財產來路清白,從而問心無愧地擁有?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富人的慈善捐贈,就不僅僅是個人的自愿行為,更是對其財富獲得方式的一種自我矯正。這種矯正,將有助于社會通過自愿手段,實現財富的再分配。
雖然有專家指出,慈善不是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惟一的或首要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卻有助于新的財富文化的形成,讓達者兼濟天下。
《中國經濟時報》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陳家興
富豪們應該正確認識財富,認識自身對社會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美國大富豪慈善家卡耐基說過:“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所謂錢財為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拼命地掙錢,拼命地省錢,拼命地捐錢”,成為一些理性的富豪們的財富觀。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人生在世,不應僅在意物質的享受,還應在意精神的富有,在意社會對個人的評價與認可。從一定意義上說,這種精神的富有,會使人活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這種精神的價值遠比財富的留存來得永恒。成為守財奴,只會為社會所不恥。
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富豪慈善家的缺位還有一些客觀因素。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我們的社會還未形成一種良性有序的捐贈機制,慈善資金的運作有時還不夠透明,相關的配套政策措施,比如稅收減免等,還未能跟上。另外,這也與我們的社會缺乏正確的引導有關,沒有形成一種慈善光榮的社會氛圍,單靠富豪們的自覺性是不夠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慈善家排行榜的推出正是一種道德引導,不僅引導富豪們積極投身公益慈善事業,更引導富豪們樹立一個正確的、健康的財富觀。
《人民網》
《市場報》 (2005年04月15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