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灸研究
1.針灸的臨床應用
19世紀初,新加坡開埠時,在貧苦勞工中就常用針灸療法治療常見病癥和跌打損傷。及至本世紀30年代,何傲慈等人開業施針,頗有聲望,不久開辦針灸學院培養后繼人才。19
58年12月,當地流行小兒麻痹癥,星洲震驚,然西醫束手無策,爰請港醫孫志僅來新主治此傳染重癥,針藥并用,以針為主,獲取顯效。自此,針灸科作為醫院科室而陸續建立,促進了針灸的臨床研究。1961年中華醫院率先創設針灸科,1984年,中華醫院的三個分院均有針灸科,共49位針灸師完成針灸年門診量37,348人次。同濟醫院也較早建立針灸科室,1984年初同濟醫藥研究學院成立針灸研究組,對各種痛癥、過敏與癱瘓等疾病的針灸治療取得一些經驗,也開展針灸減肥、戒煙、戒酒等臨床研究課題。
1980年起,中華針灸研究院加強針灸研究,成立了耳針戒煙組、電針組、激光針組等。比如激光針戒煙完成1,800人次的臨床觀察,療效顯著,因激光針無痛感,受到病人的廣泛歡迎。
2.針灸麻醉
針麻在1972年前后風靡全球,70年代末在新加坡也有開展。認真的臨床應用主要在中央醫院那祥的西醫綜合醫院。1979年新加坡西排坡中央醫院應聯合國衛生署之邀,委派麻醉科主任陳承發趕北京接受針蹄培訓,為期3個月,隨后陳醫師攜該院20位麻醉科醫師施行針麻手術20余例,用于心、腎、腦疾患以及骨傷科手術,取得了滿意的麻醉效果。例如1979年在針麻下成功地施行股骨手術的患者,79歲高齡,體虛多病,不宜藥物麻醉,選用針麻,術中神志清醒,并與醫生從容交談,術后恢復迅速。1983年有一老者將施行第8次手術,要求摒棄藥物,施行針灸麻醉,結果針麻手術順利。中央醫院針麻取穴遵循中醫理論,辨證施針,遠近腧穴結合選用,而以鄰近穴位為主。
3.針灸美容
針灸美容也在一些醫院開展,,主要是消除眼角魚尾紋、額紋以及減肥等,一般以7~10次為一療程,施針1~3個療程后可獲取顯效。
4.針灸的基礎研究
1984年開始,同濟醫藥研究學院針灸組開展不同的課題研究,如口用超聲波顯像僅觀察針刺膽囊穴、陽陵泉穴對膽囊收縮的影響,通過心電圖觀察針刺巨闕(任脈,心募穴)對心臟的影響;觀察針刺足三里對血細胞的影響,針刺家兔的相關穴位觀察針麻效果和對小腸運動的影響。
1987年,中華針灸研究院院長陳必廉在滬“中醫藥國際學術會議”上提出腧穴“圓錐體學說”,即穴位在皮膚可能呈圓形的面,但深部則為一點,操針達到該點并經捻轉提插才能激發循經傳感,進而取得療效。也就是說,穴位呈倒立圓錐體。面部穴位皮表面積較小.幾乎成一圓點,取穴更宜準確,深度適中。
80年代,中華醫院用漢語拼音編碼制作了針灸電腦軟件,收入14經脈、子午流注、靈龜八法、常見病證治提要和名醫的經驗。該院陳水興醫師建立了激光針灸戒煙資料庫管理系統,將中文CCDOS、中文DBASEIII、英文SED以及DGRAPHIII等軟件技術用于現代針灸研究。
(二)氣功與太極拳研究
太極拳傳入新加坡較早,但在民間普及還是近20年。80年代,太極拳與氣功得以迅速傳播,新加坡各地開辦了氣功學習班,講授不同功法.如八卦氣功;自發五禽戲、鶴翔莊、中華內外丹功、太極氣功十八式、少林氣功、十段錦等,名目繁多,有些醫院(如中華醫院)成立了氣功研究組。
民間盛行功法主要有兩種,即中華內外丹功、太極氣功十八式。1984年,盧華內外丹功研究會會長陳錦星親自在新加坡馬林百列漳濱公園傳授功法,從者甚眾。氣功愛好者們樂此不疲,早晨云集公園,跟隨老師學步。1987年,上海氣功師林厚省傳授的“太極氣功十八式”成為流行功法,每于晨、夕,宏茂橋六道公園犬阜坪上總有五六百人,隊列整齊,跟著教練員動作。據述,新加坡習練氣功者己逾10萬人。氣功不但健身防病,還能為人治病療傷。
(三)中醫臨床研究
50年代,新加坡開展了中醫辨證治療疑難病證的專題研究。1957年,陳建基報道治療癌癥的經驗,提出“郁結說”,文中應用中醫理論分析惡性腫瘤的成因為氣、血、痰三者郁結積聚而成,故臨證每以調理氣血、化痰通瘀而取效。80年代,楊松年報道治療艾滋病的經驗,認為該病起因于“正不勝邪”,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乘虛而人,審國論治或冶病求本,當調理脾胃氣血,重建免疫功能。在此前后,同濟醫院與國立醫學院合作開展中醫中藥治療高血壓的臨床研究;中華醫院應用電子脈傅診療僅開設特色門診,診斷與治療多種疾病均取得一些經驗體會。
80年代中期,新加坡盛行所謂“包圍式”處方,引起較為廣泛的臨床思考。多數人難于慢火煎藥且持續數日,故喜用瓶裝中藥煎劑或合劑,再者,中醫院病人多為老人或慢性病患者往往身患多病,處方用藥也不能過分專一、基于上述多種原因,有人采用多個方劑取藥共煎,制成合劑,銷路較好,也頗有療效。以數方之藥包圍疾病而除之,故而得名。如夏季外感,癥見發熱頭痛、干咳欲嘔、溲黃便秘、舌苔干燥、六脈浮大而數者,當屆風熱表證,宜投銀翹散;夾有暑濕,宜用藿香正氣散,內有陽明腑實燥屎,必予調胃承氣方藥。故取三方合一,制備合劑,或稍佐撲熟息痛,病必大愈。如是而設9個包圍式處方,常見病可瘥。中醫界對此褒貶不一,或曰古已有之,大活絡丹凡50余味,香砂養胃丸由數方合一而成,皆為百年效方,包圍式處方應為中醫發展的產物,或曰用藥雜亂,不明辨證;有違醫理,也徒增藥物毒性,與時代要求低毒自然藥品的原則相悖。深入的研究正在進行。
(四)中藥研究
新加坡現代藥學研究也從60年代開始。1958年以來該國舉辦了多期中國醫藥展覽涉及臨床應用與基礎研究。1972年起,新加坡中醫學院畢業班均應有本阜藥物研究的論文,登載于“畢業特刊”上,該學院草藥組還開展了草藥的實驗研究,提取有效成分,并進行毒理試驗,還熱心發掘民間卓藥驗方。80年代起,該國與我國醫學科學院合作開發新藥,主要是從中草藥中提取抗腫瘤藥物,也有一些進展。
(信息來源: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