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跨國企業真的在搞壟斷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13日 00:19 商務部網站

  一部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公平交易局發布的《在華跨國企業限制競爭行為表現及對策》,近來在許多跨國企業內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從這份調查報告中看到,當前幾大熱點行業中叱咤風云的跨國企業多數被網羅其中,人們熟知的微軟、柯達均在其列。更加引人關切的是,這份報告出臺的背景是有關部門正在加緊制定《反壟斷法》。

  對于跨國企業被指市場占有率過高,有“壟斷經營”傾向。一些跨國企業隨即站出來
為“壟斷經營”辯白;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有關人員表示,目前不愿意對這件事情說得太多,因為這畢竟只是一個調查報告,還沒有上升到要發布相關法規政策或對策的時候。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跨國企業在與國內企業競爭中居于優勢地位;但是,國人擔心過多的外資流入對中國的經濟安全構成威脅是沒有必要的!

  一、跨國企業為壟斷辯自

  在對中國感光材料行業的調查中,國家工商總局這樣描述:跨國企業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高達 80%以上。其中柯達公司超過50%,富士公司超過 25%,其他如柯尼卡公司等占 8%-9%。目前,國內企業生產感光材料 (膠卷)的只有樂凱一家,市場份額 15%左右。2003 年 10 月 29 日,柯達公司以4500萬美元現金出資和提供一套用于彩色產品生產的乳劑生產線及相關的生產技術,換取了樂凱公司轉讓其持有的樂凱膠片股份有限公司20%的股份,市場優勢地位進一步加強。

  柯達公司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主席兼亞太區對外事務部總經理葉鶯就“柯達涉嫌在華壟斷市場”的傳聞表示,柯達絕對沒有壟斷中國膠卷市場。不僅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

  葉鶯表示,如果被指責壟斷,柯達實在是很冤。壟斷是一種操縱權,但柯達在中國絕對不是。因為在中國絕大多數地方都可以買到各種品牌的膠卷,除了柯達,還有樂凱、富士、柯尼卡、愛克發等品牌。市場上也從來沒有任何價格方面的限制,全憑消費者自由選擇。沒有誰能操縱或者限制你買哪個品牌。

  “不能指責份額最大的就一定壟斷。柯達的市場份額也是消費者自主選擇的結果,也是基于柯達向消費者提供了更為優良的服務、品質和價格合理的產品。”葉鶯稱,健康的市場秩序建立基于保護消費者權益基礎上的,走私、造假、偷稅漏稅等行為,才是對市場競爭,同時對本土企業公平競爭權利的最大侵害。

  葉鶯坦言,已經見到過國家工商總局完成的《在華跨國公司限制競爭行為表現及對策》報告。至于其中牽涉到柯達方面的部分,葉鶯認為“那對柯達是冤枉和不公正的”。當年柯達投資12億美元與中國政府兩委三部達成的旨在提升整體中國感光行業水平的“九八協議”,是完全基于中央政府的工業政策。不僅被中國政府方面評價為國企改革的成功范例,柯達模式至今仍被視作是推動國企改革的范本。葉鶯表示,當時的九八協議并不在于樹立行業壁壘,而在于提升整個中國感光行業的水平,使中國成為影像大國、強國。

  葉鶯同時再次澄清外界有關“九八協議”的誤會:當時協議沒有限制任何其它外資企業進入中國感光行業,包括富士在內的外國同行均可以自由地與樂凱商談合資合作事宜。至于沒有談成,那不是九八協議的錯,也不違背WTO的精神。

  至于柯達收購樂凱20%股份,增加了業界對柯達可能借結盟以壟斷感光市場的擔心,葉鶯表示,柯達從來沒有與樂凱建立價格聯盟的任何計劃。樂凱與柯達合資,同樣是基于提升中國感光行業整體水平的需要。柯達愿意以技術、資金幫助中國感光企業提升質量水平,別的企業也可以找樂凱談合作。而柯達之所以贏得與樂凱的合作,在于只有柯達最充分地尊重樂凱的控股三原則。葉鶯同時稱,柯達僅僅是收購樂凱集團下屬的股份公司20%股份,并且再三承諾“絕不吸收樂凱膠片的市場流通股”。柯達與樂凱的合作,符合中央十六大的有關推動國企改革重組引進多種經濟成分建立混合制企業的精神。

  在對國內操作系統軟件市場的調查中,國家工商總局這樣描述:目前國內操作系統軟件市場基本由國外軟件所壟斷。比如微軟(中國)公司的桌面操作系統軟件的市場占有率高達 95%。支撐軟件(包括數據庫軟件、軟件開發工具和介于操作系統及應用軟件之間的中間件)產品市場與操作系統相似,國外軟件產品占壟斷地位。但應用軟件中除通用的管理軟件基本使用國外軟件外,財務軟件、排版軟件、教育軟件、手寫及語音軟件、行業(金融、電信、稅務、石油、軍事和國防工程等)應用軟件等,基本由國內軟件壟斷。

  對于這些描述,微軟中國公司新聞發言人并沒有直接發表針對性的評論,而是發表了三點聲明。聲明中說,微軟全力支持中國根據國際慣例為保障公平貿易所做的努力;微軟在中國的運營完全符合法律法規;另外,微軟將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

  國家工商總局的調查中還涉及了一個不為普通消費者熟悉但幾乎每天都在接觸的產品商——利樂軟包裝。在對這一行業的調查報告中這樣描述:利樂公司(瑞典)是全球最大的軟包裝供應商,控制全球 75% 軟包裝市場份額。在中國,利樂公司控制95%無菌軟包裝市場,占絕對壟斷地位。伊利、光明、三元等國內乳業巨頭都使用利樂的無菌灌裝生產線及相應的包裝材料。

  對此,利樂方面認為自己根本就不處于壟斷狀態,“我們的產品本身就不構成一個市場,利樂只是無菌紙質包裝領域里的市場領導者。”據利樂方面的觀點,判定是否構成一個市場,關鍵是看產品的可替代性(只有當可替代性接近于零的時候才可以認為這是一個市場),而利樂的產品“是完全可以被替代的”,比如在無菌包裝領域還有無菌塑料包裝。如果無菌軟包裝不是一個獨立市場的話,對利樂的指控顯然無從談起。

  二、外資不影響中國安全

  改革開放以來,外資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經濟增長的 1/3、稅收的1/4都來自于外資。而中國國際貿易的持續性大幅增長,其2/3產生于國際直接投資。另外,跨國企業的進入所帶來的市場競爭效應,跨國企業的本土化戰略所產生的關聯效應,都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在肯定外資積極效應的同時,也存在眾多爭議,主要涉及跨國企業享有的超國民待遇,使跨國企業在與國內企業競爭中居于優勢,甚至處于壟斷地位。更引人關注的是,國人擔心過多的外資流入,對中國的經濟安全是否會構成威脅。

  分析人士表示,所謂國家經濟安全,是指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條件下,國家的經濟發展能夠保持長期、穩定和健康的發展態勢。外資危及一個國家的經濟安全,主要源于國家經濟過度依賴外資,或受到外資的控制。具體表現在產業安全、技術安全、金融安全、敏感行業安全等方面。

  1、外資尚未控制產業

  從產業層面來看,外資對我國經濟安全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行業的控制和支配上。結合某行業外資企業的數量,可以大致估算外資對中國不同行業的控制情況。

  按三資企業工業總產值占該行業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看,排在前十位的行業見表 1。

  表 1 三資企業工業總產值占該行業工業總產值比重的排名

  1.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73.36

  %2. 儀器儀表文化辦公用機械業 61.84

  %3. 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 59.08

  %4. 皮革毛皮羽絨及其制品業 53.23

  %5. 家具制造業 47.33

  %6. 服裝及其他纖維制品制造業 45.34

  %7. 塑料制品業 41.90

  %8. 食品制造業 39.57

  %9. 橡股制品業 36.58

  %10. 金屬制品業 35.87

  %按三資企業工業增加值占該行業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看,排在前十位的也是以上十大行業。比較而言,從生產規模角度看,三資企業主要集中在這十大行業。其中只有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食品制造業屬于國家重點行業。

  從企業單位數來看,上述十大行業的三資企業單位數分別為: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2558 家、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628家、儀器儀表文化辦公用機械業 1070 家、皮革毛皮羽絨及其制品業 1597 家、家具制造業 533家、服裝及其他纖維制品制造業3690 家、塑料制品業 2245 家、食品制造業 1005 家、橡膠制品業 373 家和金屬制品業2066家,并未出現外資行業壟斷現象。

  從產業層面來看,通過對外資企業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及其占該行業的比例,以及該行業內外資企業數量的研究表明,外資對中國不同行業的控制是非常有限的,跨國企業所在的市場是競爭比較完全的市場,并不構成對中國的產業安全威脅。

  2、外資尚未控制技術

  外資對東道國的技術安全影響主要表現為技術依賴。技術依賴常常導致該國處于非常不利的境況,在制定國內技術發展戰略時喪失主動權。有研究表明,技術和市場雙重依賴是東亞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

  一個客觀的情況是,跨國企業占有世界研發投入 (R&D)的75%-80%,控制著世界先進技術的發展方向,既是技術研發的投資主體,也是技術成果的擁有者,先進技術的國際轉移和擴散,都與跨國企業密不可分。

  中國要想以更快的速度實現技術進步,縮短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一是在R&D投資方面,采取比發達國家更多的投資;二是借助外部技術資源,實現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從目前世界的R&D支出分布來看,發達國家約占世界總 R&D 支出的 90%,發展中國家總 R&D支出比例不超過6%。在現有經濟水平下,中國不可能用它有限的資源進行超過發達國家的 R&D 投資。所以,采取比發達國家更多R&D的投資是不切實際的。

  那么,借助于外部技術資源,離不開跨國企業。事實上,跨國企業及其FDI對國內技術發展具有雙重影響。一方面,跨國企業的進入產生了技術溢出效應,許多技術后進國家正是由于跨國企業的溢出效應,大大加快了國內技術發展的步伐,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日本、韓國、新加坡等都是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另一方面,跨國企業在東道國的直接投資,可能對當地的技術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巴西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在1996年和 1997 年,一些跨國企業收購了巴西國內的幾個大型汽車零部件生產廠商,致使當地企業的R&D活動下降,前沿性技術研究被轉移到跨國企業母國的 R&D 中心,導致巴西的技術能力進一步萎縮。

  20多年來,中國吸引了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全球的大型跨國企業絕大部分都已在中國投資,客觀上為中國積極利用跨國企業的技術溢出創造了有利條件,如何擴大跨國企業的積極效應是當前中國技術發展戰略的重要選擇。中國的技術發展戰略應當是“與狼共舞”,基本技術模式包括技術學習模式、合作式發展模式和獨立的R&D模式。三種模式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補充、協調發展。具體模式的選擇取決于國內的資源條件,尤其與國內初始市場條件(包括以資源稟賦為基礎的貿易條件和技術條件)、人力資本狀況、生產范式、技術周期和市場特征等因素有關。

  總之,從技術安全方面分析,跨國企業對中國技術安全的威脅是客觀存在的,短時期內無法改變,但不能因為外資企業可能對中國技術發展構成威脅而關閉利用外資的大門。跨國企業對我國的技術進步影響是一把雙刃劍,其正負效應關鍵取決于中國自己的技術發展模式選擇。

  3、不會引發金融危機

  近 10 年來,許多國家出現了金融危機。1994 年爆發了墨西哥金融危機之后,1997 年 7 月爆發東南亞金融危機,在2001年 12 月阿根廷爆發金融危機,以及后來的俄羅斯金融危機。

  眾多因素導致上述國家發生危機,其中,外資利用不當是誘發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20多年以來,大量外資流入中國,國內有人提出,外資的大量進入,將危及中國的金融安全。因此,有必要對外資與金融危機的關聯加以分析。

  中國與爆發危機的國家相比,在外資構成及進入方式上存在顯著不同。FDI 與 FPI 是外資的主要構成,FDI 與FPI在危機發生期間表現不同,證券投資穩定性較低,其投機性和易流動性,一旦有風吹草動,就迅速抽逃,會加劇一國的金融波動;而直接投資穩定較高,資產不易轉移,具有穩定國家經濟的作用。

  在外資構成方面,中國的外資形式與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明顯不同,FDI 一直占中國外資的絕大部分,而墨西哥在1994年爆發金融危機以前,外資中有 70% 以上都是 FPI,阿根廷外資中的 FDI所占比重也一直比較低。1994-1997年,印度尼西亞、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的外資構成方面,外國銀行貸款、外國證券投資都是主要的外資形式,而這些國家的FDI流量比例偏低。2000-2003 年,俄羅斯的外資流入構成也呈現相同特征。

  在外資的進入方式方面,跨國并購與新建投資是 FDI 流入的兩種主要方式。就其是否合乎東道國的需要來說,這兩類FDI存在很大差異。新建 FDI 能夠迅速和直接增加東道國現有的工業能力,而并購FDI只是將當地資產的所有權從本國人轉到了外國人手里,所以前者更符合東道國的需要。與爆發金融危機的國家相比,中國FDI中并購所占比例最低。

  盡管中國的外資流入總量規模較大,但由于在外資構成和進入方式方面,與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存在顯著區別,中國外資中直接投資所占比重高于證券投資,證券投資才是誘發金融危機的因素之一。因此,外資所導致的在其它國家引發金融危機的現象不易在中國發生。

  4、尚未影響敏感行業安全

  所謂關鍵部門是指國內一些敏感行業,如軍事、文化等等。實際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在關鍵部門都禁止外資進入。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允許外資進入所有的行業,在國際投資協定和各國產業投資指導目錄中,每個國家都對外資的行業準入有明確規定。中國在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列舉了禁止跨國企業進入的名單,因此,外資對中國關鍵部門的安全威脅是不存在的。需要注意的是,被列入外資禁入的行業不易被擴大。

  目前,外資并未構成中國的經濟安全威脅。當然,外資也存在一定的負面效應,例如轉移價格、技術控制、濫用市場壟斷力量、降低環境保護標準等,但這些問題與國家經濟安全本質不同,我們不能以國家經濟安全為理由,改變中國長期以來的外資政策和樹立起來的開放形象。

  三、外資沒有必要恐慌

  中國接連發出“反壟斷”信號,引起境外投資者的一些疑慮。一些外方人士認為,中國政府目前政策的目的是“限制外資涌入”,甚至將促成中國國內資本的并購風潮。但有關專家指出,中國政府此前公布《外商投資企業并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以及正在擬議《反壟斷法》,目的都是增強中國經濟的安全系數;未來政策不會影響外資進入中國的步伐。

  早前商務部與國家工商局、稅務總局、外匯管理局下發的《外商投資企業并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用以規范外資對中國企業的并購行為。這部《暫行規定》共26條,惟有其中第19條最為引人注目。眾多海外媒體更將此條看作“中國政府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開始對壟斷進行出擊”,并認為中國政府從此有了向外國公司的兼并活動“說不”的權力。

  《暫行規定》第 19條規定,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投資者應就所涉情形向中國商務部和國家工商總局報告:(1)并購一方當事人當年在中國市場營業額超過15 億元人民幣;(2) 一年內并購國內關聯行業的企業累計超過 10 個;(3)并購一方當事人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20%;(4) 并購導致并購一方當事人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達到 25%。

  該條款還規定,即使未達到前款所述條件,但若有競爭關系的中國境內企業、有關職能部門或者行業協會的請求,商務部或國家工商總局認為外國投資者并購涉及市場份額巨大,或存在其他嚴重影響市場競爭或國計民生、國家經濟安全等重要因素的,也可以要求外國投資者做出報告。

  跨國企業GE前總裁韋爾奇退休前曾想收購霍尼維爾,雖然美國政府批準了兩家美國公司的并購計劃,但最終被歐盟否決了。而今天中國政府也擁有了這樣的權力。復旦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季立剛認為,《暫行規定》借鑒了國外的法律制度,某種程度上肯定了中國企業并購立法的域外效力。

  由于《暫行規定》規定了一定的例外條例,因此,該規定是否適用于“世界 500 強”公司還不得而知。但據統計,目前共有262家跨國企業在中國的銷售收入超過了 15 億元。這份名單中包括大眾、諾基亞、愛立信、戴爾、佳能、寶潔、飛利浦、朗訊等。

  外國媒體于是擔心:中國政府將利用《暫行規定》,將外資排斥在中國資本兼并市場之外,并鼓勵中國國內資本進行兼并。

  北京康達律師事務所的張佳春表示,媒體對于這一問題“過多的關注”,其中有“炒作”之嫌。他透露,在條例頒布以后,確實有很多跨國企業向他們咨詢《暫行規定》的有關信息,但沒有一家表示會因此而減少對中國的投資。

  “當然,會有一些項目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我認為中國的相關部門會根據《暫行規定》的免則條款進行豁免的。因此,不會對中國引進外資工作和跨國企業在中國的既定經營活動造成不利影響。”張律師說。

  張佳春認為,《暫行規定》的實施中還涉及到司法管轄權的問題。因為跨國企業沒有一個在中國注冊,按照中國《公司法》的規定,跨國企業的行為沒有必要得到中國政府的批準。同時,如果發現某些公司違背了《暫行規定》,中國如何處理也將成為問題。是勒令它必須在中國拆分還是強行關閉?無論哪一種在具體操作上都會存在一定的困難。

  相當多的海外媒體將《暫行規定》在中國的實施,與中國正在制訂《反壟斷法》等同看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直接投資研究中心盧進勇主任表示,《反壟斷法》的立法目的則是為了維護中國經濟體制的安全。這也是世界上任何一個設立《反壟斷法》的國家共同的初衷。因此,從立法本意上講,《反壟斷法》和《暫行規定》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反壟斷法》的法律對象是對待全體經濟實體而言的,不會僅針對跨國企業。因此,跨國企業沒有必要恐慌!

  作者:林華

  商務部 研究院 《中國外資》 2005年 第1期

  (信息來源:貿研院子站)






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春意融融
綠色春天身臨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場啦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