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重點抑制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后,國家有關部門和有些地方政府隨即出臺或準備出臺一些政策措施,如收緊房貸、開征房產稅等。這些措施大多是從抑制需求著手,應該說對于抑制房價有必要,也會有一定效果。但是,筆者認為從長遠看,要抑制房價上漲過快,保持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還應該在供給方面做文章。
需求旺盛,包括出于投資或投機目的購買住房的需求旺盛,確實是支撐房價攀升的一
個重要因素。削減對個人房貸的優惠待遇,開征房產稅等措施,提高了投資成本,可以抑制投資興趣,從而平抑房價。但對真的熱切希望改善自己居住環境的購房者來說,這些抑制需求的措施未必能抑制住他們的購房熱情,他們只能相應地壓縮其他消費,以圓自己的住房夢。
以北京的情況為例,人均住房面積約20平方米,以三口之家計,一套60平方米的住房實在不算太寬敞。去年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到1.56萬多元,一個三口之家平均每月收入近4000元。北京的恩格爾系數為31%多,全家吃飯的開銷1000多元足矣。吃飽、穿暖后,每月可以積蓄一兩千元,不用多久就能置備齊全冰箱、彩電之類的耐用消費品。然后呢?恐怕多數人都希望,也有能力讓自己住得更寬敞些,讓自己的家能更體面些。且不論新增人口和拆除舊房所產生的需求,如果在現有水平上,人均住房面積再增加10平方米,人口已過千萬的北京就要凈增上億平方米的住房,相當于去年商品住宅銷售面積的四五倍。其他地方的情況可能與北京有差異,但隨經濟發展,收入提高,改善居住條件,可能是人同此心吧。
面對如此龐大,且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提高一點利息,征一點稅,恐怕抑制不住,即使暫時有效,也難持久。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也不可能再用發票、發證的方式強行壓制需求了。當然,也不能完全按“價高者得之”的市場規則辦,聽任房價繼續狂漲。讓房價回歸正常只有增加供給。
增加住房供給,說說容易做到難。沒人能建空中樓閣,建房所需的土地資源緊缺對人口眾多的中國來說自不待言;建房所需的鋼材、水泥、玻璃等也都是高耗能并需要大批量運輸的材料,而能源、運輸正是中國經濟的“瓶頸”。筆者認為,真正可行的辦法是在有限的供給中,調整結構,增加能滿足最大的社會群體的迫切需要,從整體上能壓抑房價漲勢的住宅供應,既壓縮豪華型住宅、為滿足投資需要的住宅的供給。具體而言,就是要增加經濟適用房和適合普通市民的小戶型住房的供應。其實,這個道理并不深奧,也不是筆者的什么新觀點,不少論者早已提到這個問題。但現實總不如人意。有媒體報道說,去年“全國經濟適用房投資同比出現負增長,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由上年的6.1%下降到4.6%,有的地區甚至停止了經濟適用房建設。”這才是引人深思的問題。(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