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同志提到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對我國而言,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的頭等大事,對如何解決這一根本性問題的?研究與探索我國學者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不勝枚舉,改革開放以來,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出現到我國部分地區對國外農業的規模經營的仿效,農業問題已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行內人士針對農業問題的種種構想也屢見不鮮。但不得不遺憾地說,農業問題至今仍是我國最頭疼的大問題,隨著我國加入WTO,對我國
農業的現狀無疑又是“雪上加霜”,許多學者都指出短期內受“入世”負面影響最大的產業會是我國的農業,我國將失去所有保護農產品的非關稅手段,我國的農產品將面臨國外農產品的激烈競爭,本來就競爭力弱的農業會更加處于弱勢。但如果從一個新的角度看“人世”對農業的影響,如果船通過政策扶植引導國外跨國公司對我國農業的介入也許會是一個解決農業問題,消除負面影響的新思路。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論述中也特別指出要把利用外資與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結合起來,鼓勵跨國公司投資農業,大力引進海外各類專業人才和智力。本文正是從國外跨國公司對我國農業投資這種新的思路及可行性上進行分析,試圖針對近些年來我國農民收入增幅連年下降,農業經濟狀況不容樂觀的局面渴望能找到解決我國農業發展的一條新路。
一、大型跨國公司對中國產業投資的現狀分析
與較早時期相比,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最重要的變化是大型跨國公司在華投資數額的增加。大型跨國公司增加在華投資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通過資本供給推動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對于提升我國產業結構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外國跨國公司對我國制造業及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就以往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的產業結構分布上,我們可以從中得到新的啟示,因為我們將把新的視野投向農業。
20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的在華投資一直呈現出一種穩定的增長態勢,與此同時我國利用外資的絕對數也不斷創出新高,2001年達到了468.46億美元,目前全球500強企業已有近400家在中國進行了投資,中國正被許多跨國公司納入其價值增值鏈的重要環節。在500強對華投資企業中,無論是從項目數看,還是從投資規模和外方實際投資額看,日本與美國跨國公司均占有較大的比重。在一些規模經濟特別顯著、產業全球化趨勢明顯的行業中,500強投資企業的作用更為突出。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土地資源極其稀缺,又恰好與我們比鄰的國家,而美國則是一個農業規模經濟走在世界前沿的發達國家。我們沒有理由拒絕它們的技術和我們的優勢。再來看看近些年來跨國公司對我國不同行業投資的分布狀況。
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大型跨國公司的投資項目,大多數是進入我國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正在大力發展的產業?鐕就顿Y最密集的行業有微電子業、汽車制造業、家用電器業、通訊設備業、辦公用品業、儀器儀表業、制藥業、化工業等行業,都是技術、資金密集型的行業。500強在電子及通信設備、機械、交通運輸設備、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這4個行業的投資項目合計486個,占500強在我國投資項目總數的40%;投資規模合計166.10億美元,占500強在我國的投資規模的55%。而用于我國基礎農業的投資項目在1996年前仍是零,近些年來雖有所改觀,但引入農業的外資項目也還是廖廖無幾的。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農林牧漁”并不被外商看好,增長速度也較為緩慢。這其中包括種種原因,但主要不外乎我國現今的農業模式已遠遠落后于世界先進發達國家,以及我國政府對農業長久以來的低補貼,這些都無法成為吸引外商的籌碼。但隨著我國的“入世”,也許正預示著一個勃勃生機的新市場,我們可以依靠政府政策扶植,積極吸引外資,特別是鼓勵國外跨國公司對我國農業進行投資,實現我國農業的“第二次飛躍”。
二、國內外農業經營模式的比較分析帶給我們的啟示
1、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及主要問題
我國農業人口多,土地資源相對短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我們以7%的世界耕地養活了世界人口的21%,但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并不是一個農業強國,我國的土地承受著巨大的負荷,作為生產資料的功能退化日趨嚴重,資源短缺限制著農業的發展,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我國農業必須走規模生產、集約經營的路子,以獲得更高的效率和效益,鄧小平同志早就提出過的我國農業改革和發展的第二次飛躍,即“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已勢在必行。
我國農業勞動力素質低,勞動生產率不高。根據國家統計局的1%的人口抽樣調查顯示,1995年我國農村地區15歲及15歲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為12057萬,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占農村勞動力的63.7%。顯然,這種低素質的農村勞動狀況根本跟不上知識經濟時代農業發展的要求。我們常常以世界耕地的7%養活了世界人口的1/5而倍感驕傲,而從它的另一方面看,我們以占世界農業人口40%的農民“養活”世界上僅僅7%“非農民”(世界上大約有23億農民),這說明我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很低。美國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大約只有7%,而7%的農民生產的糧食除了供自己和本國人民的消費外還有大量的出口。
生產規模過小,限制了生產的機械化、專業化,無法通過勞動分工提高生產率,增大了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我國農業目前還難以取得規模效益,分散的農戶難以把握市場信息,面臨市場要承受很大的風險,往往增產不增收;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難以推廣使用,出于經濟原因對耕地的護養不足等等。畜力、人力在整個農業生產中仍然發揮著支柱作用。
中國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不夠。我國長期實行農業支持工業的政策,我國不但沒有對農業進行有力的保護,反而從農業中轉移了大量的資金。我國農業生產者補貼值一直為負值,1986年為-38.4%。整個80年代,我國從農業部門發生的凈資金轉移為年均1400億元,是該時期政府對農業部門的財政轉移支付的10多倍,而同期的發達國家農業的PSE(農業補貼)卻相當高,如日本1986年PSE高達75%。
2、國外農業產業化模式
農業產業化已是被世界發達國家證明了的一條農業發展的成功之路,農業產業化最早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然后迅速傳人西歐、日本、加拿大等西方發達國家,充分顯示了農業產業化給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帶來的積極的促進作用。國外農業產業化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企業集團模式。這是國際國內資本向農業傾斜而形成的綜合或專業的企業集團。通過該企業集團直接進入市場,從事大規模農業生產,并將農業生產、產品加工、貯運、銷售以及生產資料的生產與供應結合為一體,形成完整的經濟體系。近年來,跨國農業企業集團迅速崛起。他們在兼并有關食品加工企業之后,成為世界性的跨國農業集團。如可口可樂公司,1990年收買了與食品加工有關的銷售額達39億美元的華垂斯食品公司,一躍成為世界屈指可數的跨國農業綜合企業。
合同制模式。合同制是指有關工商企業通過與農場主簽訂合同,在明確雙方嚴格的經濟責任的基礎上,以直接的業務往來向農場主提供服務的一種經營方式。農場或農戶向工商企業提供農產品,企業向農場或農戶供應生產資料、技術和資金貸款,形成“訂單農業”。
合作社模式。這種模式在歐洲較普遍,大多是中、小農戶自愿聯合,集體加工或銷售,社務由全體社員協商,一人一票,民主議決,其收入一般是在扣留必要的公共積累后,按社員投入多少進行分配。在合作社鞏固和發展的基礎上,各地合作社又自愿按產業聯合,逐步組成從地方到中央的聯社。
專業協會模式。以農協等合作組織牽頭,組織農業生產資料生產、供應和農產品收購、加工、貯運與銷售等,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產業鏈。如日本的農業協同組織(簡稱農協),是以農民為主要成員,共同出資建立的農民自我服務組織,其組織系統包括區、縣、中央三級。業務范圍包括信貸、購買、銷售和生產指導等。
當然,實行這種農業產業化模式的國家一般早先具備我國現在還不具備或者不完全具備的幾個條件。一是絕大部分農戶土地經營規模大。早期的資本主義國家采用“圈地運動”等方式,形成了大規模的農場主制度,從而有利于發展規;霓r場企業化經營。二是國外農場主(農戶)普遍具有規模經營意識,小農產也自愿集體經營,形成規模經濟效應,而我國由于在解放初期走蘇聯模式,當時的“合作社模式”給我國農民帶來的陰影一時還難以抹去。三是國外農業機械化程度高,無論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的各道工序作業均早已實現了機械化,并且實現了相應的田園化與規;洜I。四是國外農業的商品化與市場化程度高,由于這些國家一直實行市場經濟,因而它們的農場生產的大量農產品均是通過各種交易途徑投向國內外市場,與工業企業的產品交易沒有差別。
基于以上比較和通過對我國農業現狀及不足的認識,我們可以看到受諸多客觀原因的制約我國農業完全效仿國外產業化模式的條件并不具備,依葫蘆畫瓢也許只會事倍功半。所以,如果能夠有一個過度階段的學習和積累,可能更有利于激發國人對農業“第二次革命的”信心和希望。引進國外跨國公司對農業的投資,無疑是一條“雙贏”的好途徑。
三、國外跨國公司對我國農業投資的思考及建議
1、充分利用日益被國際資本看好的中國國內投資環境,吸引鼓勵外資,介入農業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所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來華投資已越來越成為外國商家對外投資的重要途徑,再加上近兩年來由于政治原因使得歐美吸引外資的前景并不樂觀,來華投資的外商熱情更是高漲。同時,隨著我國加入WTO,來自國外跨國公司的競爭將更加激烈,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型跨國公司早已看好中國這個肥沃的市場,國外跨國公司對我國農業的介入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目前情況看,我國農業與西方國家存在技術差距是明顯的事實。但是決定中國農業在未來世界市場上的地位的,不是看現在雙方的技術差距多大,而在于我國能否在日益激化的競爭中利用一切積極因素和國家優惠政策,把握機會,通過各種有效途徑,采取盡可能的措施逐步縮小與對方的差距,并最終趕超?鐕镜穆擉w經營無疑是縮小差距的最優途徑之一。
2、鼓勵國外跨國農業公司以母公司身份來華投資,將他們的投資理念與經營一體化的協作體系帶入國內
試以美國為例,如果對其農業有一定的了解,就必然不會反對其外資對我國農業的介入。美國農業之所以如此發達,有很多原因,但是,最根本的是他們有一個綜合系統的、功能強大的、競爭力很強的農業產業化體系!稗r業的地位永遠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一觀點在美國經濟政治舞臺上體現的非常真實。我們可以通過鼓勵美國大型農業公司來華跨國經營構造有著眾多的產業體系的新農業結構。如以谷物、果菜、畜產品為主的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體系;以農業園藝、農村景點為主進行觀賞、旅游、休閑和教育的農業文化產業體系;以先進的種苗、生物工程、科學技術、實驗示范手段支持的農業科技產業體系;以化肥、農藥、農業機械為主的農業裝備體系等等這些產業體系都是以農業為基礎,但又不局限于傳統的農業范圍,而是用現代的生產要素將其延伸、改造,與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相銜接,使得農業這個基礎,不僅是人們的衣食之源,是產業體系的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的基石,也是社會、文化、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以上,我們看到,發展農業經濟,就是在現代化過程中發展農業產業化體系的過程。而國外跨國公司對我國農業的投入,可以利用其雄厚的資金基礎,豐富的管理經驗,先進的科學技術在投資初期就通過這種母子公司天然的內部聯系,在其專業分工的基礎上自然地擴展協作的廣度和深度,從而不但在局部上,更在整體上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的競爭力。
3、政府對現有跨國公司投資中國農業給予優惠政策扶植
眾所周知,我國政府“西部大開發”帶來的政策效應大大改觀了我國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落后的面貌,對農業的開放政策,我們可以依法炮制。制定種種優惠政策,鼓勵引進外資與跨國公司對農業的投資。例如,對于凡投資重點以農業為基礎的外資企業都可免征減征關稅和進口環節稅;對設在農村鄉鎮的外資企業可延長企業所得稅的減免期;外商投資企業對農業的再投資,凡達到一定比例以上的再投資項目可享受外商投資企業待遇;對跨國農業公司的農產品政府部門每年可按一定比例優先購買或采取農業補貼等其他形式。其實,產業化經營也呼喚政府的正確引導,同時政府也要依托產業化經營進行自身改革,如理順政府與經濟部門的關系、農業或其它部門的關系、農業的產供銷關系等等。當前要使我國各級政府部門真正能在產業化經營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就要從這些前提條件的改變人手,進而依據企業和農戶的要求,改革機構,轉變職能與工作方式,加快農業經濟發展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進程。
4、依靠組織國際農業協助合作組合,優勢互補
例如與我們的近鄰日本、韓國這些土地資源稀缺,但農業技術與管理水平較高的國家實行合作式跨國經營,使農產品生產、加工與銷售形成了一條科學、有序、高效的跨國界的產業化體系,形成一個表面上以母子公司為連接紐帶但實際上則為一個小范圍的農產品自由貿易區(可巧妙的躲過WTO有關原則的限制)的經營模式,從而不僅實現了我國農業的現代化,而且還帶動了我國農產品的向外出口,也使得我們的合作伙伴在家門口就解決了吃飯問題,省去了舍近求遠的成本。有效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作者:周新苗 (寧波大學商學院)
。ㄐ畔碓矗嘿Q研院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