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周期性調整的繼續進行, 全球經濟將會延續目前好轉的態勢。從主要國家和地區看,美國經濟將繼續引領世界經濟的增長,日本經濟形勢會有所改善, 歐元區經濟復蘇相對滯后, 亞洲地區仍將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和贊揚。2003 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 11 萬億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突破 1000 美元, 全年進出口總額超過 8512 億
美元, 增長 37.1% 以上。以全球經濟為視角, 2003年我國的 GDP排名世界第六, 并且更加接近名列第五位的法國, 而對外出口則從 2002年的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根據專家預測,我國經濟今年將在較高水平上繼續穩定增長。在貨幣政策保持穩定的情況下, 受產業升級的推動,投資將繼續較快增長,預計將穩定在去年的增長水平, 即 30% 左右。但是,由于外貿環境趨于嚴峻、出口退稅率下調和出口基數較大等原因,預計今年出口增長率將回落到 10% 左右, 受國內市場升溫的影響,進口將繼續增長, 增幅超過出口,貿易順差將繼續減少。根據綜合定性分析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預測結果, 今年我國 GDP 增長率可望達到8.5%。
我國經濟確實保持了高增長, 但卻是建立在能源和原材料的高消耗基礎之上。2003 年, 我國消耗了 2.6億噸鋼鐵,超過全世界消耗量的 1/4 強;消耗了 15 億噸煤炭, 占世界總消耗量的 30%;消耗了 8.2 億噸水泥,超過世界消耗量的1/2;消耗了占世界消耗總量 13% 的電;而原油消耗量則達到了 2.5 億噸。然而, 我國的 GDP才僅僅接近于全世界 GDP總和的 1/30。我國現在的發電裝機容量已經超過日本, 而 GDP 卻只有日本的1/4。如果我國繼續靠高消耗換取高增長,將不得不面對發展的“瓶頸”, 這樣的增長方式更無法支撐我們到 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
國內經濟發展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城鄉差別、東西部發展水平的差距、企業生產過剩、技術含量低、附加價值小、城鎮下崗與三農問題變的愈來愈緊迫。我國必須繼續加強對外開放,深化改革,才能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其中積極推動對外經濟合作和貿易的發展, 對進一步發展開放型經濟有重要意義。
在此背景下, 如何利用聯合國機構和國際組織的幫助, 積極推動多雙邊合作, 成為迫在眉睫的課題。
一、多雙邊合作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進入 21世紀,發展經濟學開始從全球的角度考慮發展問題。隨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聯合國有關機構等國際性組織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日益增加,以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互依存關系的日益增強,發展問題實際上已超出了發展中國家的范圍。斯特里頓在談及“發展經濟學的未來發展”問題時就認為,我們應該吸取的教訓之一是應該及早地從全球的角度(也就是超越民族國家的界限)去研究國家政策與國際體系的相互影響、超過國家界限的利益同盟、以及全球問題的制度規范等。經濟學家在世界銀行《2000年世界發展報告》中指出,綜觀世界 50 年發展歷程, 可以得到四個重要啟示:第一,宏觀經濟穩定決定經濟增長速度且成為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第二,經濟增長成果不會自動地惠及所有國民,只有直接解決人們需求的國家發展政策才能保障國民平等地享受發展的機會和成果。第三,沒有某種單一的政策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各種推動方式綜合作用的結果。第四, 制度至關重要,可持續的發展只有在可包容社會各階層利益,并對經濟形勢變化及時做出反應的過程中才能實現。
針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發展經濟學”在研究中日趨采用廣義實用主義原則,不再尋求單一處方來推動經濟發展,轉而希望通過多種手段共同促進經濟發展。這也符合了我們倡議的“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集思廣益,實事求是,穩步推進,“實現商務事業新跨越”的思路。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到“適應新的形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時指出,“我們必須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積極主動地做好對外開放各項工作,增強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能力”,同時“積極開展多邊、雙邊和區域經濟合作”。
隨著我國經濟日益融入世界經濟中,多邊經濟舞臺對我們發展外向型經濟顯得越來越重要。聯合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貿發會議、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糧農組織、勞工組織、兒童基金等)和一些國際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 的作用一直是不容忽視的。雖然從目前看,聯合國機構存在經費不足和受大國影響的困難,而且它的職權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處理一些國際事務上遇到了挫折, 其作用也有些削弱,機構自身也出現了官僚作風和貪污的現象,但是它仍然有其積極的一面:它在協調大國之間的關系、協調重大國際問題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聯合國機構和國際組織的優勢在于它能夠起到渠道和舞臺的作用,通過它可以進行協商和對話,通過它可以宣傳我們的政策和成績,影響面大。另外,聯合國機構形成的議事程序和制度會相對公平地制定“游戲規則”。雙邊渠道不能討論的問題,可以放到多邊渠道來協商解決。通過多邊渠道和相關組織制度,維護我們的利益, 推動商務事業, 發展國內經濟。
二、加強多邊合作的政策建議
為實現我國的全球商貿戰略目標, 應考慮和利用多雙邊合作相結合的模式, 積極利用聯合國多邊舞臺,廣交朋友,多做宣傳;利用雙邊合作機制, 深交朋友, 多做實事;虛實結合、多雙邊合作并舉, 為實現總體戰略目標服務。
首先, 統籌規劃, 有效配置資源, 適時成立“中國國際合作署”。
隨著我國向聯合國機構捐款增多, 接受聯合國援助資金減少的形勢的發展,我國應及時調整戰略,首先應該加強制度和機構建設。發達國家有專門機構來處理對發展中國家經濟援助和發展合作的事務, 例如日本的 JICA,美國的USAID, 加拿大的 CIDA, 德國的 GTZ, 奧地利的 ADA,政府制定政策、專門機構來執行,最終為推行國家政策和企業服務。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也設立了專門的機構進行國際項目合作的立項、監督、管理,提高國家的聲望,擴大影響力。例如, 巴西合作署 (ABC), 土耳其國際合作署 (TICA), 韓國海外合作署(KOIKA),這些機構的目的都是統一協調對外經濟援助和經濟合作項目。目前, 我國已經達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1000美元的水平,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我們應該考慮科學地、有計劃地推動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方略,在適當時候成立“中國國際合作署”,來統一負責協調對外援助以及與之相關的經濟技術合作事務。一旦成立了機構, 就可以制訂相關的制度和規范,在國際合作中,按照國際慣例采用國際標準來立項和管理,使項目選擇和執行更加規范,實現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這樣也可以使政府決策與機構執行以及監督分開,使政府部門超脫于具體事務之外,從宏觀、戰略的角度去高屋建領地考慮政策和方略。
其次, 結合援外工作, 利用多邊渠道, 積極發揮聯合國機構的作用。
多年來, 我國援外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為我國外交和國內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目前我國處于良好的國際政治環境之中,這與我國卓有成效的援外工作分不開。以前的援外工作主要通過雙邊渠道進行。鑒于利用聯合國機構可以起到花錢少,影響面大的優勢,可以考慮在一些活動或領域里與聯合國機構合作, 先做試點, 由易到難, 做到“雙贏”或“多贏”。特別是對最不發達國家(主要在非洲),我國宜通過聯合國技術援助項目擴大合作, 并增加援助力度。
第三, 利用多邊渠道, 發展與未建交國家的經濟合作。
針對那些尚未與我國建交的國家, 利用聯合國機構的渠道, 通過項目合作、專家咨詢,在民間先把經濟技術合作活動開展起來,通過合作增加彼此了解, 通過多邊經濟合作促成雙邊政府的合作, 以經濟合作促進外交工作,反過來,外交上的收獲會進一步促進相互的經濟合作。由此, 為反臺獨、促統一做出貢獻。
第四, 利用多邊渠道, 統一談判口徑, 結成利益同盟, 維護國家利益。
充分利用發展中國家集團和國際組織, 例如 77 國集團、聯合國貿發大會、石油輸出國組織等,在對外談判中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協商一致,達成共識, 統一口徑, 結成利益同盟, 從而在與發達國家的談判中達到預期的目的,最大化保障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利益。尤其是在貿易談判中,為確保某項利益, 相關國家通過多邊渠道加強合作,才能在艱苦的談判中維護自身的利益。在這里, 我們的任務是遵循世貿組織規則,合理運用有關機制, 妥善解決貿易磨擦, 規范出口秩序,積極擴大出口。
第五, 加強相關研究, 培養和增派國際職員到聯合國機構和國際組織工作。
在多雙邊合作相結合的過程中, 我們對于多邊機制和規則的研究相對薄弱,今后應加強對聯合國機構和國際組織相關業務和規則的研究,增進了解, 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合作。另外, 由于歷史原因和語言的問題,我們在聯合國和國際組織的工作人員/國際職員相對很少,今后應重視和有目的地培養一批專業人員到聯合國機構和國際組織工作,增強我國在這些組織的力量。
三、加強我國與聯舍國工發組織的合作
從聯合國工發組織的業務實踐中我們體會到, 我們應該對工發組織有正確的認識, 認清它的優勢和局限性,才能有效開展工作。首先,工發組織不是金融機構, 自身沒有資金用于援助項目。它是技術促進機構, 可以提供技術服務和咨詢,也可以提供全球性投資咨詢渠道。其次,工發組織支持的重點在能源與環境領域, 不是包攬所有工業領域。
關于今后開展與工發組織的合作, 建議考慮以下具體舉措:
1. 依據我國與工發組織簽定的國別綜合方案框架, 利用其全球投資網絡、專家隊伍和技術中心,積極向國內引進資金和技術,為“推進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服務;同時利用投資渠道以及它遍布全球的駐地代表處的優勢,協助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和開展合作,為企業“走出去”服務。
2. 增加我國對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工業發展基金 (IDF) 的捐款額度,把這些資金用于我國對非洲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的技術合作, 以配合我國“中非論壇”的工作。印度目前是發展中國家中向 IDF捐款最多的國家 (每年 100萬美元), 其小部分資金用于對非洲的項目, 即使如此印度就已經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贊揚。我國對IDF捐款目前還不及尼日利亞和埃及等國, 排在前 10 名之外。
3. 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加強與工發組織的項目合作, 結合我國多邊合作與雙邊合作的資源與渠道,利用工發組織的一些優勢,推進南南合作, 擴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例如,我國目前對非洲開展的技術培訓活動可以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國別綜合項目相結合,利用聯合國的專家和信息渠道,使培訓內容更規范、宣傳面更廣。另外, 針對我國具有優勢的技術和設備, 如小水電、太陽能、小水泥等,可以嘗試從雙邊渠道立項,通過多邊渠道執行, 項目的成果可以在聯合國論壇上宣講, 這一定能起到更大的宣傳效果。
4.利用工發組織的信息網絡系統和信息渠道,建立信息共享的專家、技術、產品、研究機構和企業數據庫。考慮到我國實用技術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大有益處,需重視收集、整理、編輯國內實用技術資源和數據,建立我國實用技術交流信息網, 通過工發組織向其他亞非拉國家介紹、推廣,一方面讓我們的技術人員和專家“走出去”,另一方面帶動相關設備的出口。
5. 加強與工發組織在可再生能源和環境保護領域的合作,除執行蒙特利爾議定書、消除可持續性化學污染物和京都議定書的有關項目外,對新的融資機制進行深入研究,例如全球環境基金、清潔生產機制以及綠色證書等, 積極為國內經濟發展籌措資金。
6. 敦請國內有關部門重視向國際組織和機構派駐工作人員的問題, 爭取多向這些機構派遣我們的國際職員,以便于我們及時掌握信息和動態,并且從聯合國機構內部為我國多雙邊合作的推進服務。
作者:王圳 駐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代表處
商務部 研究院 《國際經濟合作》 第10期
(信息來源:貿研院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