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漲價消息接踵而至 通貨膨脹降臨中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08日 03:19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本報記者 許凱 發自上海 “去年以來,菜價幾乎翻了一番。”2005年4月4日,來自東北的菜販小王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幾年前開始,小王就在上海市普陀區宜昌路555號龍泉農貿市場租了個攤位,專做蔬菜生意,“菜價貴了,大家買得少了,生意也不好做了。以前銷售100元有10元的利潤,現在只剩下5元。”
與菜價上漲同步的,是糧價的上漲。當小王把買來的蔬菜賣掉,用賺來的鈔票購買大米、雞蛋和肉類食品時,他真切地感受到了這一點。“不知咋整的,物價都在上漲。我們賺的錢倒沒怎么增多。”小王有些不明白。 不管小王明白不明白,他周圍的世界在迅速而真實地變化著,物價也絲毫沒有落后。2005年3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或許能更清楚地描述這一“變化”: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月上漲3.9%,其中城市上漲3.6%,農村上漲4.5%。食品類價格中,糧食價格上漲11.6%,油脂價格下降1.4%,肉禽及其制品價格上漲14.9%,鮮蛋價格上漲16.3%,水產品價格上漲15.9%,鮮菜價格上漲13.1%。 “我們正處在通貨膨脹中。”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軍對這些表現斷言。 征兆隱現 這撥全面上漲始自2003年底,領頭羊是糧食。 2004年9月24日,當記者在上海十六鋪糧油食品交易市場碰到在一家面粉公司工作的家庭主婦陳英時,她正在給攤主發貨。“今年一來,什么都在漲。與蔬菜相比,糧食還不算厲害,昨天去買米莧,1元錢很小一把。肉漲了近一倍,10元一斤;‘洋雞蛋’從2元一斤漲到3.8元。”她抱怨說:“什么都在漲,再這樣下去真吃不消了。” 在陳英不遠處一個賣豆類的攤位前,批發者李金榜在攤前一邊挑挑揀揀,一邊和攤主討價還價:“你這紅豆又漲價了!”“我也沒辦法,進價貴。”攤主答。“那我今天就少買點。”李自言自語。 當陳英覺得糧價上漲與蔬菜稍有差距時,中國的糧食價格其實已經在悄悄地開動馬力向上“竄”。自2003年下半年麥收開始,糧食市場走出自1998年以來長達6年的低迷態勢,價格出現全面上漲。首先在糧食產區,很快傳遞到糧食銷區,引發全國范圍內包括玉米、小麥、稻谷等主要糧食品種市場價格全面上揚。 盡管2004年糧食豐收減緩了價格上漲幅度,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4年糧食價格還是比2003年上漲了26.4%。2005年初,糧食價格仍保持穩中略升的態勢。據2005年3月31日央行研究局專題課題組發布的《當前價格形勢與未來走勢分析》,2月份粳稻和小麥價格比1月份上漲0.8%,與2004年同期相比,粳稻上漲22.5%,小麥16.9%。目前糧食價格接近1996年的歷史高位。 除了糧食,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水、電的價格也在上漲。2004年7月1日起,上海市調高排水費收費標準,被列入排污重點監測對象的用戶,每立方米調高0.7元達到1.4元;機關事業單位、一般排水戶分別調高至每立方米1.1元和1.2元;居民每戶每月用水量基數為15立方米,排水量按用水量的90%計算,基數以內每立方米排水費從原先的0.7元調整為0.9元,超出基數的部分則調整為1元。 與之相應,北京居民自2004年8月1日起每立方米調高0.8元,廣東、廈門、深圳等地也分別作了調整或擬調整。2005年3月30日,鄭州市物價局宣布水價自3月1日起漲價,凡居民自己出資進行舊表改造,成為一戶一表的居民,水價按1.95元/立方米收取,其他的用戶按2.25元/立方米收取。 2004年6月17日,發改委表示同意北京、天津等7省市分別上調居民生活電價。與此同時,華北、華東、華中和南方四大電網同時公布了漲價方案,每度平均調高2.2分錢。 從原材料到下游產品,更多的漲價消息接踵而至: 2004年全國房屋銷售價格一路上揚,上漲9.7%,大部分城市房屋銷售價格上漲明顯。有9個城市的房價漲幅超過10%。 2004年全國土地交易價格上漲10.1%,在國家統計局監測的35個大中城市中,土地交易價格漲幅超過10%的有7個。 2005年初,原油價格一改2004年底的回落態勢,一路攀升。3月9日,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WTI原油期貨4月合約一度上探55.65美元/桶的近期新高,與去年10月25日創下的55.67美元/桶歷史高價僅差2美分。3月31日,高盛發布報告稱原油價未來幾年可漲至105美元/桶。 2005年4月1日起,進口鐵礦石價格提高71.5%,比如通常被作為世界價格指標的巴西鐵精粉價格從每噸21.79美元上升到37.36美元;截至2005年3月中旬,以秦皇島價格為參照,煤炭價格自年初以來上漲2.5%左右。 并且,專家分析,水、電、煤公用事業和服務價格在2005年將面臨更大的漲價壓力。 通脹之辯 事實上,早在2003年末糧價上漲那陣兒,關于是否通脹的話題就開始出現。2003年10月30日,《上海證券報》發表張永軍的署名文章稱,“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驗看,糧價上漲往往是引發通貨膨脹的領頭羊”,“糧價上漲是否是新一輪通脹的前兆?” “我國歷次發生的通貨膨脹,都與農產品價格的走向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分析,在1994年中國高通貨膨脹啟動因素中,首當其沖就是農產品價格。1994年農產品上升對零售物價變動的影響達70%;1995年上半年食品價格上漲33%,在零售物價提高中占12.7個百分點。以農產品為代表的基礎價格上漲所形成的成本沖擊型通貨膨脹是當年通脹的主要特征。 提出通貨膨脹,人們擔憂的是中國經濟的全盤過熱。2003年的中國,就投資熱、開發區熱等,人們開展了是否經濟過熱的討論。其結果是,2003年底2004年初,中央政府開始進行宏觀調控。 “早在2002年底2003年初,我們就寫文章呼吁注意通貨膨脹,但沒人聽。”仲大軍證實說,“結果,現在出現了通貨膨脹。” 相比仲大軍,央行用了“壓力”這個帶有趨勢性的溫和詞匯。3月21日,央行副行長吳曉靈表示,受原材料價格、土地和勞動力價格上升趨勢,以及上游產品價格向下游產品傳導等諸方面因素影響,全年物價上升的壓力仍在加大。 3月24日,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05年第一季度例會也認為,盡管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已取得明顯成效,但經濟運行中固定資產投資反彈的基礎依然存在,通貨膨脹壓力尚未根本緩解,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3月27日,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曹玉書在2005年中國企業發展高層論壇上說,目前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在短期內還不能傳導到居民消費品價格上,2005年物價將基本保持穩定,CPI上漲不超過4%。 3月31日,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在機械制造業發展論壇上說,2005年價格上漲的壓力依然存在。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比央行更樂觀。2004年12月6日,在博鰲財富論壇上,他認為,2005年物價上漲不會超過3%。在全世界已經進入通貨緊縮時期的大背景下,我們要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通貨膨脹思維中擺脫出來,中國不會出現通貨膨脹。 “物價問題不大。”當2月份3.9%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數字公布后,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施發啟博士和國務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善同分別如是表示。他們認為,原油、鐵礦石等生產資料漲價對能源、動力、原材料購進價格肯定會有影響,進而也會影響到CPI,但對CPI的影響不會很大。 CPI指數是判斷是否通貨膨脹的依據。據國家信息中心發展研究部主任徐宏源透露,從過去20多年的五輪經濟增長周期來看,5%的CPI是一個比較關鍵的數字。CPI在5%以內比較正常,是綠燈區;CPI在5%到9%之間,算作溫和通脹,是黃燈區;9%以上屬于嚴重的通脹,是紅燈區。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4年CPI指數上漲3.9%,2005年1、2兩個月,則分別上漲1.9%和3.9%。自然,據此判斷,我國離通貨膨脹尚有一段距離。 “官方一般都說是壓力,壓力也只是一個合適的說法。況且,CPI并不能反映真實的通貨膨脹。像去年,原材料漲價遠高于3%,而CPI只有3%。中國出現通貨膨脹已經不容置疑。”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所金三林博士并不認同這種說法,“發達國家認為,不超過3%的物價上漲屬于溫性通脹,對于經濟運行沒有什么危害。國內普遍認為,中國的溫和通脹上限應該比發達國家要高。而筆者通過對21年(1983-2003)、252個月的CPI數據分析后的結論是,5%是我國溫和通脹的上限。” 仲大軍也對CPI的權威性表示懷疑,“國內的通脹,不是一時半會,是個長期狀況,而國內的指標反映不出來。CPI居然不把房地產價格算到里面。而這幾年居民支出最大的就是房價。這是很不合理的。” 據了解,CPI包括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等八大類,確實沒有房地產。 巴曙松也贊同這一說法:CPI作為一個滯后性的統計指標,在過去一年不但沒有有效地傳導上游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而且由于其選擇參考的商品籃子沒有透明度,使得CPI本身信息含量十分有限,無法用這個指標準確衡量當前以及未來的物價走勢。 “CPI不能完全作為衡量中國通貨膨脹率的指標。在中國,討論是否通過利率來控制通貨膨脹,應該考慮更多的指標。”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教授郎咸平認為。 另有學者認為,中國真實的通貨膨脹率高于公布的水平,理由是煤、電、油、運等“瓶頸”部門的價格受國家管制或干預,而非市場決定。目前煤、電、油、運“瓶頸”的壓力并未得到緩解,CPI數據顯然低估了真正的通貨膨脹壓力。 溫和通脹 2004年12月份,金三林著文稱,溫和性、結構性和混合型是本輪通脹的特征。 據了解,自2003年中,CPI同比增長從2004年3月份起、連續8個月超過3%,并在6-9月份連續4個月超過5%,但超出幅度并不多,也沒有出現加速上漲。2004年全年平均漲幅為3.9%。2005年1-2月份,CPI指數為2.9%。“本輪物價上漲屬于溫和性通貨膨脹。”他說。 之所以得出結構性特征,金三林認為主要在于“三大價格指數漲幅差距較大”、“三大價格指數內部構成差異較大”和“本輪通脹的城鄉和區域差別較大”。 金三林認為,這輪溫和性的通貨膨脹,有著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兩種原因,是典型的混合型通脹。 他認為,僅從價格指數構成來看,食品價格上漲是CPI上升的主要原因,能源、鋼材、有色金屬及化工產品價格上漲是PPI(生產資料價格指數)上升的主要原因。糧價上漲是由于糧食產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給出了問題,屬成本推動;投資需求增速較高,合理增幅為20%,我們現在達到25%以上,化工、冶金等行業的價格上漲,牽引原材料價格上漲,是需求上漲;國際鐵礦石和原油價格上漲,對下游行業產生的影響很大。能源、鋼材等價格上漲則是投資需求膨脹導致的,主要屬于需求拉動。但這些上游產品價格向下傳導、并帶動下游產品價格上漲時,又變成成本推動了。重化工業和房地產行業,一美元GDP含鋼量比較大,所以受的影響也就大一些;勞動力工資上漲,也是一種成本推動。 另一個因素是國際傳導。外商直接投資和出口需求膨脹帶動國內價格上升,屬于需求拉動;而原油及其他國際初級產品通過進口帶動國內價格上漲,則屬于供給因素,是成本推動。 仲大軍也贊同混合型的說法,不過他認為導致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還是外部原因:由于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調整,相應地進口資源遠遠超過實際價格,進口要付出大量額外財富。相反,出口價格卻一直沒辦法提升,進出口貿易我們總處于吃虧狀態。而進口的原材料價格上漲,反過來又推動下游行業的價格上漲。從根本而言,這與我們長期以來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有關系,解決的措施要從工業結構調整,不然會一直處于通脹狀態。 據記者了解,導致本輪通貨膨脹,還有以下原因: 首先,通貨膨脹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里產生,由于物價的流通,近幾十年全球沒有發生惡性的通貨膨脹,反而是產生了不少次的通貨緊縮。而我們由于匯率管制,無法與國外市場同步,客觀上導致了通貨膨脹; 其次,廣西南寧統計局統計員黃煥金認為,這種局面的產生,是前幾年中國政府一直在執行凱恩斯主義的結果,是通過擴張投資而單純擴大需求的結果; 再次,有專家認為,貨幣供應量的增加,也客觀上影響了價格上漲。人民幣是以美元為基準的貨幣,比如說外匯儲備增長1美金,對國內就要發8元人民幣,隨著美元儲備越多,發的新貨幣就越多。據央行行長周小川透露,2004年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長14.5%,比2003年最高增長21.6%的速度下降了近7個百分點;2005年貨幣政策的預期目標是,狹義貨幣供應量M1和廣義貨幣供應量M2預期增長均為15%,全部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2.5萬億元。 最后,勞動力工資上漲,也推動了物價上漲。據2005年3月2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04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16024元,比2003年增加1984元。另,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出現的全國性“民工荒”,使勞動力價格普遍上漲,珠三角和蘇錫杭等地企業相繼調高了民工工資,幅度大致在10%到30%之間。2005年以來,珠三角、環渤海灣等地的“民工荒”依然存在,廣州等地甚至出現了“民工選企業”的現象。國家信息中心最新的報告顯示,2005年民工工資上漲的趨勢很可能向全國蔓延,并波及到其他行業。伴隨物價上漲,可能會出現輕度的“價格工資螺旋”。 “資源約束和不合理管制是本輪通脹的根本原因。”金三林歸納說,“但資源約束的影響決不僅僅在于通貨膨脹,它應該引發我們對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和增長方式的深刻思考和戰略轉變。” 何去何從 2月份CPI指數公布后,上海某報聯合上海零點調查公司做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6成人坦然接受物價上漲的現實:32.4%的受訪者預期自己在2005年的收入還將上調,49.7%的人覺得不會變,而估計收入會減少的人僅為5.3%;雖然專家預計今年物價的漲幅要高于去年,但比較自己的收入,25.3%的受訪市民表示能夠“輕松接受”,認為“勉強可接受”的為35.6%,而表示“不能接受”的僅為11.5%。 26歲的董先生就屬于該調查中僅占11.5%的那部分。“大學畢業將近3年了,我沒有買房。事實上,我的同班同學里,沒有一個人買房。我們的收入還算不錯,最低的年收入也有5萬-6萬元。我在瑞士銀行的同學,月收入1萬以上。大家就是買不起房。”在泰信基金管理公司做清算會計師的董先生說,“我們的支出很多,面臨著結婚、養孩子、給父母養老等壓力。” 最近,為了能夠以合理價格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也為了讓更多的人擁有合理價格的房子,董加入了合作建房項目———上海家圓,成為18名股東之一。 在上海,像董這樣買不起房子的,不在少數。房地產價格的迅猛上漲,2004年上海全市平均房價每平方米6385元,市中心大都超過萬元。據了解,導致人們買不起房的主要原因,是除房價外,大多數物價的迅速上漲,“生活成本太高”。 漲價,對董先生這樣的白領而言,還不算嚴重。最苦的還有城市的低收入群體和廣大農民。據2005年3月中旬江蘇省城調隊的調查顯示,2004年由于物價上漲4.1%,每百元人民幣的購買力下降了3.94元。也就是說,100元錢大概只能當作上年的96元錢用。由于食品及自來水、燃料等漲幅大的項目消費比重較大,所以低收入人群受到漲價的影響比較大。 受漲價影響更為嚴重的企業群體,是處于價格傳導鏈末端的企業和接棒者。“原材料漲得太離譜了,我們的生存空間被嚴重擠壓。高檔汽車還有降價空間,但是我們的價格已經無法再降了。”3月初,赴京參加“兩會”的吉利汽車董事長、政協委員李書福說,“我預計今年以吉利為代表的小型車會漲價。” 3月上旬,江蘇省著名家電銷售企業蘇寧電器發布了2005年度空調行業白皮書,在這份以蘇寧總部名義發布的正式文件中,預測2005年的空調產品將全線漲價,而且還預測漲幅高達11%。 企業產品漲價的同時,就必然面臨銷售量下滑的困境。事實上,很多行業的價格壓縮空間已經非常有限。“從2005年第三季度開始,將出現一段時間的滯脹。”北京虎杰投資咨詢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員張寅預測說。他的理由是,2005年通脹壓力有增無減,而且出現“價格牛市”與“銷售熊市”并存的局面。以房地產為例,他認為,進入2005年后,上海房地產出現價格高位運行,而成交量不斷下降的相反走勢。“這說明房地產市場率先出現了經濟滯脹現象。房價的高企已經使得消費者消費部分減退。”他說。 “滯脹這一說法,是引用美國1980年代的說法,但這一滯脹不是來自國內,而是國外。上游進口價格貴,下游要賣貴還賣不出去。物價高,大家沒有消費能力。”仲大軍表示贊同。 對此,金三林表示了不同意見:我個人不用這個詞。盡管9%的經濟增長速度下有5%的通脹,但這種情況談不上滯脹。 “滯脹比單純的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更麻煩,更難解決,因為它因成本價格上漲而引起最終產品價格上漲。這些最終產品的價格上漲并沒有給它們的生產者帶來更高利潤,這樣必定會使生產收縮,社會經濟增長下降。”黃煥金認為,真正有效的經濟運行方式是“有效供給”,即通過更低成本所形成的更低價格,來促進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財富的增加。而要做到這一點,更加努力地提高生產率,讓每個產品所凝結著的成本耗費更少,就是關鍵的核心。 與之相對應的,是人民幣要不要升值的問題。2005年“兩會”的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在談到人民幣升值和匯率機制改革的問題時曾明確表示:“這項工作我們正在制定方案,何時出臺、采取什么方案,可能是一個出其不意的事情。”如今,這一重壓仍在,并沒有得到緩解。 日前,新任建設銀行黨委書記郭樹清呼吁減少中國出口量,并調整外貿政策。對此舉,安邦集團研究總部分析師陳偉認為,人民幣升值更為迫切。 為了緩解通脹壓力,央行從2004年10月16日和2005年3月17日,已經兩次進行利率調整。“這一調整尚未到位,不排除今年再一次加息的可能。”泰信基金管理公司的董先生說。 在此背景下,安邦集團研究總部高級分析師賀軍認為,緊縮性調控政策可能會比預期更早出臺,“從此前的經濟數據來看,部分行業的投資‘過熱’情況依然未能緩解。高層決策官員的擔心一定事出有因,因為他們掌握著更多的數據。” 那么,這撥價格上漲究竟會持續多長時間?安徽大學張德元教授認為,上游漲價有一個過程,大概需要7-8個月的時間才能完全在下游體現。 歷次通貨膨脹 從1979年改革以來,中國經歷了1980年的物價上漲、1985年的物價上漲和1988至1989年連續兩年的嚴重通貨膨脹。 中國真正出現通貨膨脹,還是1985年以后的事。 這以前,中國有過兩次大幅度物價上漲,一次是1961年,全國零售物價總指數上漲6.2%,另一次是1980年,物價總指數上漲6%。這兩次物價水平的上漲,很快得到了控制,沒能持續多久(大約一年多的時間)。 1985年以后中國出現了通貨膨脹,1985年到1989年五年的通貨膨脹率分別為8.8%、6.0%、7.3%、18.5%、17.8%。 自1993年物價狂起,到了1994年,中國35個大中城市的食品類價格竟比上年同期上漲34.1%,1994年是物價漲幅最高的一年,達21.7%。 《國際金融報》 (2005年04月08日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