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紡織業融入國際產業鏈形勢分析(二)
新華社信息北京4月5日電(記者田春 張舵)全球紡織品貿易的配額制取消過程如下:
1974年至烏拉圭回合結束,全球紡織品貿易一直由《多種纖維協定》管轄,發達國家
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紡織品采取數量限制措施。
在關貿總協定的主持之下,1973年12月30日,42個紡織品貿易國經過艱苦談判,達成“國際紡織品貿易協定”,也稱“多種纖維協定(FMA)”,從而把紡織品的范圍從棉紡織品擴大到化纖產品,紡織品貿易受限制范圍進一步擴大。該協定于1974年1月1日生效,有效期限為4年,適用范圍包括棉、羊毛、人造纖維及其制品。該協定于1978年、1982年和1986年延長了3次,第4次多種纖維協定本應于1991年12月31日到期,參加烏拉圭回合談判的各方代表于1991年同意將現行協定延長至1992年底,待烏拉圭回合紡織品和服裝協定生效后終止。我國于1984年加入該協定。
該協定的宗旨是保證世界紡織品貿易有秩序的發展,減少貿易壁壘,逐步實現紡織品世界貿易自由化,同時避免對進口國市場的干擾。通過發達國家暫時性地限制紡織品進口,或由發展中國家自動限制紡織品出口,為發達國家競爭力遭受到削弱的紡織業的結構性調整提供一個機會。
該協定所建立和維持的進口配額制度嚴重違背關貿總協定取消數量限制的原則,帶有強烈的保護主義色彩,為發達國家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提供了合法的依據。由于紡織品貿易的大力發展是工業現代化的一個必要階段,因此,多種纖維協定制約了發展中國家通過紡織品出口實現經濟起飛,給發展中國家每年造成的損失超過10億美元,直接影響到發展中國家國內經濟的發展和就業增加。1989年4月貿易談判委員會(中間評審),對本領域的關貿總協定適用的統一(廢除根據多種纖維協定的規則,適用關貿總協定的規定)方式進行了談判,并取得了一致。
對多種纖維協定納人關貿總協定的具體方式,美國和加拿大提出,把限定國家的輸人數量限制變更為不限定國家的,采用世界統一標準的輸人數量限制和關稅配額制度,而發展中國家則提出,在維持限定國家的輸人數量限制的同時,分階段廢除多種纖維協定,實現紡織品貿易的自由化。最終,美國和加拿大向發展中國家作了讓步,同意在10年內廢除多種纖維協定規定。
烏拉圭回合談判最終達成了《紡織品與服裝協定》(ATC),協定的最終目的是把紡織品和服裝部門最終納入關貿總協定,并規定給最不發達國家以特殊待遇,規定在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后的第 121個月的第一天(2005年1月1日)紡織品和服裝部門應全部納人1994年關貿總協定,協議不再延長。
該協定規定,協議生效日(1995年1月1日)起,應將附件(指有關紡織品和服裝產品范圍的附件)所列產品的1990年總進口量的16%納人1994年關貿總協定產品,這些產品應包括毛絳和紗、機織物、紡織制成品和服裝四個組中的第一組的產品,剩下的產品分三個階段取消限制比例:
第一階段:協議生效后的第37個月的第一天(1998年1月1日)將附件內占1990年總進口量不少于17%的產品納人。
第二階段:協議生效后的第85個月的第一天(2002年1月1日)將附件內占1990年總進口量不少于18%的產品納人。
第三階段:在協議生效后的第121個月的第一天(2005年1月1日)全部納人關貿總協定,屆時所有按協議項下的限制均予取消。另外,實行限制的成員應提前1年將上述每個階段的一體化產品清單詳細通知紡織品監察局,以便轉通過所有成員方。
2005年1月1日,全球紡織品貿易的配額制度如期取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