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六大因素制約中藥產業發展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06日 08:47 經濟參考報

  中藥產業是我國獨具特色和優勢的民族產業和戰略產業。然而,目前中藥產業發展并不盡如人意,中醫藥市場的增長速度遠遠落后于整個健康產業的發展速度。因此,國家發改委將研究中藥產業強勢化發展戰略的課題,列入了“十一五”規劃。最近,國家發改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醫藥企業競爭力研究課題組的相關專家,對該課題進行客觀、系統的分析后,做出了一份中期報告。報告指出,6大因素制約著我國中藥產業的發展。

  市場空間受擠壓

  國內約占人口總數70%的農民群體及低收入群體的用藥市場,無疑是中藥產業應當開拓的空間。然而,巨大的市場空間,卻遭遇到購買力低下的消費群,目前,這些人群僅消費中藥產品的5%。而且,農民的收入狀況及對身體健康的關注度,決定了他們在選擇藥物時的價值取向——支付最少費用,在最短的時間內,服用最少量的藥物治愈疾病。他們最首選的是藥物的治療效果。但是,目前我國的中藥品種宣傳卻忽視了農民的這種特殊情況,增大了中醫藥產品在農村市場的推廣難度。

  中藥療效獨特,毒副作用小,具有西藥無法替代的綜合優勢。而中藥企業對此領域品種的開發意識不足,新品研發實力不夠,不能為研發和市場營銷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在治療疑難雜癥、慢性病、老年病、調節亞健康狀態等方面,中藥尤其是民族藥物將大有用武之地。可中藥企業沒有很好利用中藥這一獨特、無法替代的綜合優勢,把自己的產品向這類特殊疾病領域推廣。

  保健品市場受擠壓。我國中藥保健品企業普遍研發實力極其薄弱,僅跟蹤市場上銷售量較好的品種進行低水平的仿制,造成當前保健品嚴重同質化、缺少競爭優勢品牌的局面。而且,保健品市場廣告宣傳夸大、質量令人堪憂,大大削弱了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度。此外,許多國際知名保健品跨國公司通過收購、兼并、租賃等形式在我國設立分廠,對競爭力相對較弱的國內中藥保健品行業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中藥的國際市場巨大,但是中藥產品研發市場的能力受到多種因素所限制。目前,國際市場對天然藥物的需求旺盛,但國際醫藥市場與傳統的中醫藥市場融合難度很大。主要表現在:中藥產業整體水平不高,國內的大部分中成藥很難通過國際市場的農殘、重金屬含量標準的檢測;FDA不承認中藥作為藥品的地位,中藥很難通過現代醫藥的法規審批;產業整體的國際化意識不強、中藥知識產權保護存在難題。而且,中藥開發亞洲市場以外的其他新的國際市場的步子比較緩慢。出口亞洲的中藥占到中藥出口總值的2/3以上,對歐洲和美國的出口比較少。

  企業缺乏競爭力

  長期以來,我國醫藥工業體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條塊分割的發展模式沒有得到突破和化解,致使低水平重復建設、組織結構分散、技術水平偏低、競爭無序的局面得不到改善。盡管近幾年中藥企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總體上仍存在管理水平差、創新能力弱、缺乏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等問題。大多數企業沒有研究和制定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戰略。有的企業即使明確了發展方向,在實施上也未加以強化,受外界干擾嚴重,很難堅持并有效地實施。中小企業就占整個中藥產業97%以上,企業整體水平一直在低水平層次上徘徊。

  首先,一些成長性較好的大中型醫藥企業,為規避所謂的發展風險,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盲目搞多元化經營,投入巨資進入其并不熟悉的、關聯度較低的房地產、金融、高新技術等領域,“貪多求全”、“無所不能”,一方面削弱了對中藥產業的集中投入,另一方面也延緩了企業做強、做精的發展進程。

  其次,企業不注重練內功,卻在營銷上花大手筆。我國部分醫藥企業對中醫藥基礎研究的投入還不到銷售額的10%,企業在新品研發和技術隊伍的培養上,多采取“短、平、快”和“為我所用”的戰術。他們著眼于眼前利益,忙于或熱衷于搞低水平的價格戰、回扣戰、廣告戰。甚至有的企業利用國家法律的邊緣效應,進行不正當甚至非法的促銷經營,顧此失彼,忽視了企業發展后勁的培育,導致企業運作的固定成本增高,利潤增速放慢,路越走越窄。

  再次,大部分中小企業既沒有優勢品種,也缺乏銷售渠道,既沒有研發能力,也缺乏營銷策略,主要依靠以往形成的低價格、多折扣、大流通的模式經營,很難保持較好的盈利能力。市場獲利微薄、研發資金難以保障、新品跟進乏力、市場渠道萎縮,一個惡性的新品研發、市場開發生態鏈條就這樣形成了。

  推進中藥產業化、現代化和快速發展的著力點是,以品種研發為基礎,創建既有現代法人治理結構、又有強大市場競爭優勢的大型企業集團。因此,中藥企業需要培育一大批以中藥生產或銷售龍頭企業為旗艦的企業群,以龍頭企業帶動一批在中藥材種植、加工、新品研發、制劑生產、市場、流通領域有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構建中藥種植規范化、生產現代化、流通科學化的現代中藥產業鏈條。然而,中藥龍頭企業大多具有國有或集體所有制背景,國有“老大”的作風和過去計劃經濟的習慣運行機制,導致它們大都“各自為陣”,在聯合、重組、整合上意愿不強,以致出現嚴重的生產能力過剩、大量重復建設和“家門口”競爭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影響了企業進行資源整合、優化配置。龍頭企業未發揮旗艦作用,中小企業未實現產業聚集,造成了我國中藥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的后果。

  科學基礎薄弱

  我國中藥毒副作用機制的研究相對滯后。據統計,90%以上的中藥毒性未能掌握。雖然目前已對190余種常用中藥進行了一定深度的現代研究,其中不少毒性成分已被證實在何種情況下可變毒為寶,成為良藥,但相比臨床上常用的四五百種中藥來說,還遠遠不夠。

  缺乏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體系。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體系是中醫臨床醫學和中藥學相結合的一門新興學科,主要從事新藥臨床試驗研究、療效評價標準及其方案的擬訂,并提出新藥臨床試驗方案。各臨床研究院校及有關醫院受傳統觀念影響,忽視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工作,造成了目前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專業人才缺乏,評價方法及標準研究不夠。

  盡管中藥有了GAP標準,但是尚不能全面反映中藥產品的質量,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尤其是復方中藥成分復雜,其質量控制的方法到目前為止都沒有指南。

  此外,中藥知識產權保護內容尚不明確,專利保護不得力,造成中藥專利侵權現象嚴重。由于中藥特別是復方中藥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其利用現有知識產權保護方式的獨特性。中藥知識產權保護可采取的手段、方法,各類新藥專利保護的范圍,如何處理知識產權侵權事件等內容,沒有明確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申請專利的積極性,制約企業在科研方面的投入。

  資源無序利用

  作為中藥產業基石的中藥資源,其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屬于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涉及農學、林學、生態學、生物化學和藥學等多學科知識,還需要農業、林業、工業和商業等各級主管部門的協同配合來完成。但是,從目前情況看,資源的破壞得不到遏制,中藥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仍然得不到實現。

  出于對野生中藥資源的保護和經濟效益的考慮,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國興建了很多藥材基地,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藥材的供需矛盾。不過,許多地方都把中藥材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抓,很多中藥材基地把種植藥材作為短平快的首選項目,不遵守“道地藥材”的原則。在一股“要發財,種藥材”的大建藥材基地的熱潮下,出現了藥材質量下降、農藥殘留超標、生產無人監管、種養無章可循的局面。大量非主產地生產的偽劣藥材打著道地藥材的名義招搖過市,沖擊了道地藥材主產地優質中藥材的生產,進一步致使藥材市場上魚目混珠。

  產業信息不暢通

  以科技創新和信息化、網絡化為主體的中藥信息產業,將是中藥產業中繼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之后,可能形成的第四大產業。但是到目前為止,中藥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傳遞與交流仍然處于起步階段。薄弱的中藥產業信息化基礎,成為阻礙中藥產業強勢化的重要因素。

  上世紀80年代后,隨著市場經濟和政府機構改革,原有的藥材生產統計、藥飲片和中成藥生產、中藥商品流轉統計也都先后停止。對野生藥材資源的最近普查,也已有20年之久。整個中藥行業的宏觀經濟運行情況,沒有正常的信息收集渠道,導致目前出現了政府有關部門不知產業宏觀信息,中藥行業宏觀運行情況無人可知的局面。

  而且,中藥的科研與生產經營之間,尤其是生產企業、中醫藥院校、科研機構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溝通渠道或交流平臺,促使企業對最新科研成果缺乏了解,不能形成產學研的緊密聯系。

  此外,企業更需要國內外的市場供求信息,尤其是國際市場的需求信息。但是,目前沒有一家具有權威性的信息機構去收集、分析信息,并將其傳遞給中藥企業。

  政策環境影響

  國家對中藥產業未設立專門的主管部門和協調機構,而是多頭管理。在缺少嚴格的溝通和約束機制下,各部門之間職能的條塊分割,制定出的政策很難達到平衡協調的目的,甚至產生管理政策盲區。

  現有的國務院部委局辦中,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衛生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農業部、國家中醫藥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15個部門,與中醫藥管理都有直接聯系。不可避免的,他們會從自己部門的管理職能出發去制定產業政策和法律法規。這種多頭管理的方式,存在著難以解決的矛盾。

  而且,目前從事中醫藥管理的政府部門人員中,有一大部分具有西醫專業或者非醫藥專業背景。中醫藥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臨床實踐等各個主要方面均與西醫有很大差別,因此中醫藥行政管理的方式應明顯不同于西醫行政管理。對中醫理論和中藥行業了解甚少的人,可能用管理西醫藥的方式和理念來管理中藥,忽視中醫藥的獨特性和復雜性。

  此外,近5年來國家14次降低藥品價格,給中藥企業造成了很大的負擔。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對1200余家醫藥企業進行的調查表明,39.5%的企業表示藥品降價對企業沖擊很大,42.6%的企業表示有一定沖擊,有八成多企業在降價中感覺受到傷害。

  作者::曾亮亮

  (來源:經濟參考報)






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日本謀任常任理事國
健力寶事件
2005中超聯賽揭幕
騎士號帆船歐亞航海
最新汽車電子雜志
漫畫版《紅樓夢》
安徒生誕辰200周年
京城1800個樓盤搜索
《新浪之道》連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