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英國與歐洲一體化評析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06日 02:53 商務部網站

  隨著歐洲一體化深入進行,歐盟各成員國的對外政策,在歐盟整體框架下,有所協調和趨同。但主宰歐盟外交政策的,仍然是各成員國,尤其是英、法、德三個大國的政策導向。因此,我國不僅要善于與作為一個整體的歐盟打交道,而且要善于與作為歐盟成員的主要國家打交道。英國作為世界第四經濟強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并且與當今世界惟一超級大國——美國——保持“特殊關系”,在我國外交戰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過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表現、影響因素及未來趨勢,探討英國與歐盟及歐洲一體化的關系。

  一、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滯后于法、德等西歐大國

  (一)歐洲一體化初期英國置身于外

  歐洲人在兩次世界大戰后,痛定思痛,為實現歐洲長期和平,開始認真考慮歐洲一體化。1951年4月,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歐洲六國簽定巴黎條約,創立煤鋼共同體。創立煤鋼共同體本身僅僅是一小步,但作為歐洲政府將重要權力讓渡給一個超國家的組織,還是第一次,拉開一體化的先聲。經過幾年的成功運作,1957年3月,六國在羅馬簽署條約,創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并于1958年1月開始實施。

  當法、德等國組建煤鋼共同體時,與法、德相比,英國處于最優越的地位,政治穩定,經濟富有,實力強大。英國在歐洲以外擁有廣泛利益,向西歐出口的鋼鐵占比很小。并且新工黨政府剛剛國有化了煤、鋼產業,因此,對于加入煤鋼共同體,英國沒有興趣。

  二戰結束時,英國仍視自己為世界強國。但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動搖了英美特殊關系的基礎,也改變了英國對自身實力的看法,認識到全球重大政治經濟事務開始由美、蘇掌控。因此英國開始調整外交戰略,不再反對歐洲合作,但反對國家間過于緊密的聯系,決定支持創立更為松散的歐洲自由貿易聯盟。1960年,英國與瑞典、挪威、丹麥、奧地利、瑞士、芬蘭等七國創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該聯盟出于自由貿易而非經濟、政治一體化的目的,屬自愿性質,并且除了一年會面兩到三次的部長理事會及一些在日內瓦常駐的代表外,該聯盟也沒有其他機構。沒有規定超國家的控制手段和協調手段,也沒有要求對外部世界設立共同關稅。聯盟致力于逐步取消內部關稅。但從長期效果看,削減關稅成效甚微,這主要因為,部分聯盟成員與歐洲經濟共同體之間的貿易,超過了聯盟伙伴。事實證明,聯盟運作不佳,這從英國較低的經濟增長率中可見一斑。

  (二)英三次申請打開歐洲經濟共同體大門

  英國不久即意識到,歐洲的政治影響在于歐洲經濟共同體,而非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如果英國仍停留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門檻外,在政治上就會冒被邊緣化的危險。同時英國注意到,歐洲經濟共同體運行良好,成員國在經濟、政治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1961年8月,英國開始申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

  但法國總統戴高樂認為,應以法德軸心為基礎,構建歐洲經濟共同體,允許英國加入,會削弱法國在共同體內的影響。同時,戴高樂認為,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會導致美國過多地影響歐洲。戴高樂否決了英國的申請。1967年英國再度申請,再度遭戴高樂否決。1969年戴高樂辭職后,英國第三次申請。幸運地,第三次申請被接受。經過1970-71年的加入談判,1973年1月,英國終于加入了歐洲經濟共同體。

  (三)英在接納歐洲統一貨幣上裹足不前

  隨著歐洲一體化的深入,歐盟成員國認識到,如果沒有共同的歐洲貨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共同市場。但這是一個引發爭議的想法,因為取消本國貨幣,意味著國家主權的重大喪失,等于放棄了國家調控國內經濟政策的重要手段,如調整利率的能力。還會使歐洲經濟共同體朝政治聯盟的方向轉變。經過多年的爭論及艱難的經濟調整,2002年初,歐盟十五個成員國中十二國廢除本國貨幣,接納歐洲統一貨幣——歐元,歐洲一體化邁出了最重要的步伐。歐元是否會導致歐洲合眾國,尚有待討論,但無疑根本改變了歐洲人彼此做生意的方式。從某種意義上,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所達成的一切協議和數千份決定,都只不過是這一最大事件——轉向單一貨幣——的序曲。

  英國在接納歐洲統一貨幣方面,裹足不前。孤立于歐元之外,使英國經濟受損。自歐元在歐元區正式流通以來,歐盟中大多數歐元國的貿易都發生戲劇性的增長。但英國卻沒有出現增長而僅僅是保持著靜止狀態。在歐元啟動前的1998年,英國吸引了來歐盟區新投資項目的28%,但到2001年卻下降到21%。相反,法國作為歐盟中的歐元國,在新建的生產制造業領域中吸引外資上已經超過英國成為歐盟中第一國;甚至原來曾承諾將投資英國的許多公司提出,如果英國不盡早加入歐元,這些公司將考慮把投資轉到歐元區國家內。

  英國在加入歐元問題上不僅僅使其經濟利益蒙受損失,在政治上也漸顯下風勢頭。原本領導歐盟經濟發展的三架馬車(德、英、法),由于英國目前處于歐元國家之外,導致英國在歐盟內有關經濟方面的發言權受到一定局限性,而德、法兩國為維護歐盟中歐元國利益更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除歐元外,英國在取消人員流動限制方面,也態度保守。1985年,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簽署了申根協議,規定取消所有邊境控制。之后,除英國和愛爾蘭外,歐盟十五國其他成員都加入了。甚至兩個非歐盟成員國——挪威和冰島——都加入了,而英國至今尚未簽署該協議。

  (四)英對待政治一體化態度保守

  在政治一體化方面,英國更趨保守。1992年簽署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又稱歐盟條約)在起草時曾包括“以聯邦為目標”的字樣,在英國反對下,措辭改成“歐洲人民間更緊密的聯盟”。在為修改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而于1996年和1997年初舉行的歐盟國家政府間會議上,英國幾乎對所有加深一體化的建議都持反對或牽制的態度,致使會議很難進行下去。英國在歐洲政策上的僵硬立場,使得“謀求使英國處于歐洲中心”的政策目標實際上成為一句無法兌現的空話。

  總體而言,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步伐遲緩,明顯不如法、德等西歐大國態度積極,英國更多時候都采取懷疑、觀望態度。分別而論,英國對建設歐洲內部統一市場持積極支持的立場,而對政治和經貨聯盟的建設則持保留態度。因為在英國看來,前者主要是個自由貿易的問題,英國歷來是自由貿易的支持者;而后者則涉及大量轉讓主權的問題,會導致英國所厭惡的聯邦主義的歐洲。

  二、影響英國對歐洲一體化態度的主要因素

  英國對歐洲一體化的態度,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概括起來,包括戰后英國的外交戰略、歷史傳統、政治文化、地理環境以及英美特殊關系等。

  (一)戰后英國的外交戰略

  歐洲一體化初期,英國置身于外,這與二戰后英國的外交戰略直接相關。二戰后,丘吉爾提出“三環外交”的外交政策總方針:“對于我們來說,第一環自然是英聯邦和英帝國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包括我國、加拿大及其他英聯邦自治領在內,以及美國在其中起著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語世界。最后是聯合起來的歐洲。這三個大環同時并存……我們是在這三個環中的每一個環里都占有重要地位的惟一國家。事實上我們正處在三環的連接點上。”在三環外交中,英聯邦和英帝國是基石,這一環最為重要;而歐洲一環,最不被重視。1946年,丘吉爾說:“我們必須建立歐洲合眾國”。但丘吉爾認為,該合眾國應以法國和德國合作為基礎,并非一定要包括英國。因此,英國在歐洲一體化初期,采取漠然態度,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歷史傳統

  自16世紀以來,英國迅速成為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中心,和一個超然于歐洲之外的世界帝國。鼎盛時期英國統治世界1/4的人口,其殖民地遍及世界五大洲,約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1/4,成為“日不落帝國”。這樣,英國就必須把主要精力放在歐洲以外的自治領地、殖民地和勢力范圍上,也就沒時間過多顧及歐洲內部事務,而是希望歐洲會出現一種不威脅自身利益的“均勢狀態”。因此,“均勢外交”和對歐洲大陸的“光榮孤立”政策成為英國的外交傳統。兩次世界大戰后,英國國力明顯衰落,再也不是昔日叱咤風云的帝國了。但無論是英國的政治家,還是普通民眾,依然抱著“大英帝國”的幻覺不放,不愿放棄對歐陸孤立的傳統。英國人的帝國情結太深,總感覺對英聯邦和美國,比歐洲更親,甚至不認為自己屬于歐洲人。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后,歷史的包袱和傳統的影響,總是妨礙英國在歐洲建設問題上采取積極的態度。

  (三)政治文化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的議會民主制國家,同時也是對“議會主權”具有強烈認同的國家。這種對“議會主權”的認同是經過長久歷史延續下來的,已成為英國政治文化的核心價值信仰原則。英國這種對“議會主權”的高度信仰,使其在歐洲一體化問題上頑固堅持政府間的自由合作,特別反感歐盟向超國家方向發展。而歐洲一體化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民族國家主權不斷讓渡和匯集的過程。主權讓渡,是歐洲一體化順利發展的必要條件。而且,隨著一體化向更寬范圍、更深層次的擴展和滲透,必然要求成員國讓渡更多的主權,這對于信仰“議會主權”和敵視超國家權力的英國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威脅。

  (四)地理環境

  英國是一個孤懸于歐亞大陸之外的島國,英吉利海峽是一道天然的屏障,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理位置,使英國免受了無數場歐洲戰火的直接殃及。二戰期間,英國能夠堅持下來并成為向德國發起反攻的重要基地,這與英吉利海峽這一天然屏障的存在不無關系。同時,英國之所以能夠在工業化時代的大部分時間里充當世界霸主,其有利的地理位置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這樣獨特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得英國人感到英國不是歐洲大陸的一部分,只是歐洲的鄰居。丘吉爾曾說,“英國與歐洲在一起,但不屬于歐洲。”同歐洲合作,與英國人的觀念相距甚遠。

  (五)英美特殊關系

  英國雖地處歐洲,但由于歷史原因,長期以來在感情上卻與大西洋那一頭的美國更為接近。而在二戰中發展起來的英美特殊關系,無疑又增強了這種感情上的親近感。英國自1973年正式加入歐共體以來,已逐步地卷進歐洲一體化進程。但英國加入歐共體后,在對外關系上依然存在著所謂的“歐洲主義”與“大西洋主義”之爭,仍然面臨著“歐洲主導,還是美國第一”的兩難選擇問題。這對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態度取向,也構成了長期影響。

  三、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前景

  (一)英國加入歐元只是時間問題

  英國雖然至今未加入歐元,但一般都認為,英國加入歐元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從工黨政府方面來說,只要條件具備,特別是政治條件具備,它就會采取積極態度,推動英國加入經貨聯盟。因為政治與經濟上的考慮,都不允許英國長久地滯留在歐元區之外。盡管英國還未加入歐元區,但自2002年1月1日后歐元已在英國流通,不知不覺地滲入到英國人的生活中。鑒于英國國內對主權問題的傳統觀念和歐洲懷疑主義情緒的根深蒂固,布萊爾政府對于歐盟進一步一體化的任何步驟和措施,都不得不采取審慎的態度。工黨政府之所以決定暫不加入歐洲統一貨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出于政治上的考慮,顧忌懷有強烈歐洲懷疑主義情緒的英國公眾,一時難以接受帶有超國家色彩的歐元。但估計在今年大選后,工黨政府會選擇合適的時機,積極推動英國加入歐元。

  (二)英通過歐盟憲法條約前景難測

  2004年6月,歐盟首腦會議就歐盟憲法條約草案最終文本達成了一致。但是草案需要經過全體25個成員國政府的批準,以及包括英國在內的10多個國家全民公決通過之后,才能夠真正成為歐盟憲法。英國《世界新聞周報》的一份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一半以上的英國選民反對英國批準歐盟憲法條約。這一民意調查反映出,至少從目前看,布萊爾希望英國批準該條約的計劃缺乏基本的民意支持。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者中,有55%表示將在公決中投反對票,僅有25%表示將投贊成票,另外約20%表示不能決定。這一調查結果與英國其它媒體公布的調查結果以及分析人士的預測基本吻合。看來英國通過歐盟憲法條約的前景,并不樂觀。

  但布萊爾政府在此次公決中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即民意搖擺幅度大,選民的態度不像在一般大選中支持某一政黨那樣堅定。1975年,英國曾就是否繼續留在歐共體中舉行公決,大部分選民在開始時準備投反對票,但這部分人中的20%后來改變了立場,最終使贊成英國留在歐共體中的一方贏得了勝利。此次有關歐盟憲法條約草案的公決也有可能出現類似情況,因為歐洲問題在英國選民心中并不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布萊爾為了說服公眾支持英國批準歐盟憲法條約,可能會首先等待其他國家批準,然后布萊爾在大力宣揚歐盟憲法條約將賦予歐洲理事會更多權力并加強歐盟作為國家聯盟地位的同時,突出強調拒絕批準該條約將使英國面臨被逐出歐盟、被孤立和邊緣化以及喪失就業機會等危險,以“軟硬”兩手說服英國選民改變態度。但英國能否通過歐盟憲法條約,尚難以預測。

  (三)英國對歐洲一體化將繼續持保守態度

  歐盟最近通過的一系列決議,擬加快一體化進程。某些歐洲政治領導人甚至提出了建設歐洲聯邦國家的方案。英國不可避免地將要面臨是把自己進一步納入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去,還是在一些重要領域和方面被排除出“核心歐洲”決策圈之外的嚴峻考驗。工黨政府雖然表示積極參與歐盟一體化進程,特別是在經濟上愿意與歐盟密切合作,但堅決反對建設“歐洲合眾國”的主張。目前英國公眾中疑歐情緒仍十分強烈,主要的反對黨——保守黨領導集團更提出要就歐盟基礎條約重開談判,揚言英國有可能退出歐盟。保守黨公開向歐洲懷疑主義方向轉變,使工黨政府在對待歐盟進一步一體化的態度上,更趨穩妥。稍有不慎,就會影響工黨的政治前景。這迫使工黨政府在有關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問題上不能不表現出強硬的姿態。布萊爾聲稱,他將在所有有關英國國家利益的問題上表現“強硬”,說英國今后的對歐政策“需要強硬的時候就強硬,需要表現出建設性時就表現出建設性”。可以預計,英國在今后的歐盟一體化進程中,將繼續持保守態度。

  (四)歐美競爭加劇將迫使英國在二者間作出選擇

  隨著兩極體制的解體和東西方軍事對抗的消失,美、歐共同的敵人業已不存在,軍事安全因素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相對下降,經濟因素變得更為重要。美國、歐盟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將日益體現為競爭關系。擴大后的歐盟,是惟一能夠挑戰美國的經濟力量。歐洲推行一體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過歐洲聯合來增強與美國競爭的能力。作為世界上惟一超級大國的美國,熱衷于推行“單邊主義”的外交政策。美國這種獨斷專行的行為,導致美歐關系出現前所未有的裂痕,且有愈演愈烈之勢。英國政府如果繼續亦步亦趨,追隨美國,一則將會損害自身的形象,削弱英國作為世界事務中一支獨立勢力的地位。二則會引起歐洲國家的不滿,有可能成為英國進一步融入歐洲的制約因素。如何恰當地處理英國同美、歐之間的關系,怎樣在使英國進一步融入歐洲的同時,又保持與美國的親密關系,是英國外交面臨的兩難選擇。當前,英國尚能在美、歐之間暫時取得平衡,但隨著歐洲一體化的持續深入,以及美、歐競爭的不斷加劇,早晚有一天,英國將不得不在美歐之間作出選擇。(駐英國使館經商處李巖 2005年4月4日)

  (信息來源:駐英國經商參處子站)






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日本謀任常任理事國
健力寶事件
2005中超聯賽揭幕
騎士號帆船歐亞航海
最新汽車電子雜志
漫畫版《紅樓夢》
安徒生誕辰200周年
京城1800個樓盤搜索
《新浪之道》連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