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起金融大案!北京一房地產開發公司騙取中國銀行的巨額貸款,累計達6.45億元。這個名為“森豪公寓”項目,不斷地以員工名義,用虛構房屋買賣合同、提供虛假收入證明等手段套取按揭貸款及重復按揭貸款,并將按揭得到的資金移至外地,如今該項目已成了爛尾工程。該房地產公司連續詐騙行為,簡直就讓人有種錯覺,拿銀行的錢比掏自家的腰包還容易。中國銀行到底是誰的銀行?
近來國有商行負面新聞可以說接二連三,先是中國銀行哈爾濱河松街支行行長攜款10億潛逃加拿大,緊接著又爆出建行長春支行3億元存款神秘蒸發。而建行行長張恩照突然去職并卷入100萬美元賄賂訴訟,更是令國有銀行的內部管理問題備受關注。國有銀行的每一個金融大案背后,是大批國有資產的流失。就拿“森豪公寓”來說吧,一旦這些銀行貸款無法收回,將成為呆賬、死賬,而國家又得拿出大筆資金來填補這個空當。缺乏監督、疏于管理、法律不完善等,這是每一件金融大案后社會各界都會輕易得出的“總結”。用這些說詞來解釋腐敗之下的國有資產流失,總是讓人覺得“越想問題越多”。早在去年,被審計署查出來的遼寧錦州分行行長,而對別人的舉報,他曾不以為然地說:“告吧,沒什么事,反正大家都這么干!”可想而知,這種行為似乎已經成了一個潛規則。
有媒體總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國有銀行金融大案犯罪線路圖:“瘋狂攬儲→勾結‘內鬼’→制假憑證→挪用(或詐騙)資金。”在這個線路圖中,沒有“內外鬼”的勾結,詐騙很難得逞。“內鬼”作為國家和人民的委托代理人,它和“外鬼”的勾結為何如此輕易?這種缺乏監督的代理結構,首先反思的應該是國有銀行中的產權界定。在國有銀行的國有資產中,一方面,國有資產在經濟運行中是實實在在存在著的,它通過國家代理人的行為而參與市場競爭;另一方面,我國的憲法和法律規定國有資產卻屬于抽象的全民所有。這種法律上的文本一旦與實踐中的可操作性脫節,法律規則很快就會被行業內的潛規則所代替。國有銀行這方面的二重性使得資本無法人格化,實際控制權幾乎全部落入了代理人的手中。產權的模糊性正是產權虛位的表現,國有資產所有者的缺席,必然導致現行的這種特殊“委托—代理”制。結果不但使控制權旁落,而且還產生現有“企業內部人控制”的代理危機。
腐敗并不是偶然的,腐敗自然也有其發生的土壤和空間。可想而知,“森豪公寓”案中的這些貸款,假如是屬于一個“確定人格”的人,它又怎能夠不加強控制,而輕易讓資產公開流失。由此而知,要從源頭上杜絕國家財產的流失,就應該消除國有銀行產權的二重性,促進財產所有者由虛擬性向實在性轉化,從而實現資本人格化,并確立勞動者財產權利的憲法地位。只有這樣,企業才有活力,經濟才能增長,人民的財產才有了真正的保障。本報特約評論員 彭興庭
(侯穎/編制)(來源:金羊網)
|